2020-11-17 10:5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聽雨 通訊員 壽娜佳
11月16日,2020杭州國際戲劇節落下帷幕。本屆杭州國際戲劇節歷時37天,分為6大板塊,共有26部國內劇目在杭州各劇場和藝術空間內演出40場,2萬餘名觀眾走進劇場觀看。同時,通過聯動杭州各種公共空間、商業綜合體共舉行了包括藝術現場、VR展演、快閃朗誦、攝影展覽、工作坊、講座在內的藝術活動40餘場,有8萬人次觀眾參與。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多月裡,杭州國際戲劇節為10月的杭州造了一場綿長的戲劇之夢。它以包容性、當代感、多元化的姿態,展現了杭州演藝之都、國際化城市的樣貌。也在後疫情時代,與眾多戲劇人共克時艱,為共同營造良好的戲劇環境樹立了典範。
孟京輝的夢與12部年輕好戲,放飛想像
本屆戲劇節,匯聚13部國內劇目,數量創歷年之最。由孟京輝導演的《卡夫卡的夢》領銜,為2020杭州國際戲劇節開幕。以夢境為開端,場景、道具裝置、肢體創作、現場樂隊、多媒體投影……表演形式多變,挑戰舞臺想像。孟京輝用藝術生命奉獻的三個充滿魔幻感的夜晚,讓1000餘名觀眾跋涉百裡來到良渚,就像是一次浪漫的冒險,拋開束縛,放飛想像力,也見證了孟京輝戲劇的不老傳奇。
在主單元劇目中,既有經典遇見當代,也有原創佔領舞臺,不同類型、內容、表現形式的劇目都可以在杭州國際戲劇節找到自己的擁躉。《在薛丁格的盒子中等待》呈現了視覺劇場的美與迷離,《信已收悉》有文獻劇場的嚴謹和立場,王梓的兩部作品是默劇該有的幽默和反思;李垚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搬到了廚房,蘇小剛讓《聊齋志異》「求仙學道」的傳說變得機械感十足;盧歌導演的《情書》被定義為跨媒介裝置實驗劇場,更為主動地連接著藝術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在北京青年戲劇節線上展演的兩部作品《出口》《聲有還無》在杭州完成了它們的舞臺首秀,開啟了它們的戲劇旅程。
杭州國際戲劇節包羅萬象,接納了不同聲音、奇思異想、非傳統的藝術作品,杭州觀眾也見證了國內戲劇人最年輕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傳統劇種集中亮相,本地劇團新作首現
杭州國際戲劇節在吸納國內最具先鋒質感的作品的同時,也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平臺。本屆戲劇節首次與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品牌項目「最藝是杭州」新劇目匯演合作,為傳統劇種、本地院團提供舞臺,有以謳歌時代風貌為主題的杭劇《男人立正》、音樂劇《小巷裡的幸福》;有以刻畫人物傳承精神為主題的越劇《生命之光》《光明吟》婺劇《千鶴女人》,黃梅戲《香如故》;有以主打「青春」元素的大型雜技魔術情景劇《憶江南》和小劇場音樂劇《流星》;有以「戰疫情」為主題的話劇《叩問生命》,還有革命題材大型越劇現代戲《黎明新娘》。
10部新作依次登場,劇種涵蓋越劇、杭劇、話劇、婺劇、舞劇、黃梅戲、音樂劇等多個藝術門類,幾乎涵蓋了杭州現有的主流劇種。多元文化藝術的碰撞與對話,讓更多年齡層的觀眾可以感受到戲劇的魅力。
「種子單元」成為有趣的代名詞
「種子單元」是2020杭州國際戲劇節的特設單元。商場歇業後,限定2小時的跨媒介環境戲劇《綠光大廈-城市天空變形記》,讓時刻運轉的商業機器變成了有溫度、有態度的藝術現場;面向全國招募的200名市民在黃昏時刻集結,共讀《戀愛的犀牛》,戲劇正是如此才歷久彌新;中國第一位女性斯坦尼康攝影師鄧璐,在城市中心為10個小時的斯坦尼康素人電影實驗工作坊授課;在西西弗書店上演的《收信快樂》短劇,與章達明導演的VR舞蹈影片《眼眶》線下展映,一首一尾,恰好構成藝術表達的兩極,測算著藝術與觀眾的距離。當然,戲劇節一直堅持的身體工作坊、大師講座,也仍然在持續為觀眾普及藝術文化。「種子單元」探索並創造了戲劇藝術在公共空間的全新呈現方式,打開了藝術體驗的新格局。
杭州國際戲劇節的第9年,累計已有20萬觀眾參加了戲劇節舉辦的各種線上線下活動,更多的商場、書店、酒店,成為了戲劇節的合作夥伴,一起為藝術發生創造平臺。未來也期待有更多的觀眾和合作夥伴可以加入到戲劇節中。杭州國際戲劇節正以這種藝術和觀眾間交互成長的力量,不斷記錄這個城市的縮影和無限可能。
藝術共建模式可圈可點
本屆戲劇節,還與多品牌多平臺開啟了藝術共建模式。首次與大船文化合作,新增親子戲劇板塊。百老匯互動親子科學劇《化學秀》深受孩子的喜愛。首次與星光院線合作,開闢戲劇影像單元,放映《天梯:蔡國強的藝術》《我和我的祖國》《相愛相親》等影片。首次抖音直播,不間斷記錄了戲劇節中平凡的一天,也是被戲劇陪伴的24小時。
2020杭州國際戲劇節的成功舉辦,是積蓄9年的戲劇夢想照進現實。本屆戲劇節把積蓄了9年的藝術力量,在劇場、在商場、在公共空間、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釋放,創造戲劇夢想,激蕩著觀眾在生活中乘風破浪的勇氣。
16055819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