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影《半條棉被》:魚水深情穿越時空
「一送紅軍下了山、二送紅軍大路旁、三送紅軍到拿山……十送紅軍望月亭。」9月4日,這首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歌曲《十送紅軍》在電影《半條棉被》湖南首映式現場響起。作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其所飽含的軍民魚水深情,此刻更加動人心魄,參加首映式的觀眾沉醉在劇情和動人旋律中,久久不願退場。
首映式之後,電影《半條棉被》已在湖南各大院線公映。
真實故事的感染力穿越時空
1934年11月的一個傍晚,在湖南郴州汝城縣沙洲村裡,3個女紅軍借宿村民徐解秀的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給徐解秀留下。電影《半條棉被》便改編自這段往事。
「半條棉被」的背後,是紅軍戰士將飢餓、寒冷,甚至犧牲留給自己的赤子情懷,是紅軍與老百姓魚水情深的印證,更是中國共產黨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的現實縮影。如今,這個故事已傳遍大江南北,讓無數人感動落淚。
「將這個發生在湖南的感人故事搬上電影銀幕,讓長徵精神和『半條棉被』的故事代代相傳,是瀟影作為國有電影集團的使命,更是我們湖南電影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瀟湘電影集團總經理谷良透露,該影片得到國家電影局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湖南省委宣傳部、省電影局和湖南廣電多次組織劇本研討會和改稿會,反覆論證打磨劇本,湖南廣電在資金、資源上給予了大力支持。
據了解,《半條棉被》已被列為2020年湖南省「光影鑄魂」電影黨課的推薦片目,省委宣傳部、省委組織部、省直機關工委、省教育廳、省電影局、省總工會、共青團湖南省委已於近期聯合發文,向全省有關部門和單位推薦觀看。
以「長徵精神」傾情演繹
首映式現場,導演孟奇透露,劇組全體成員十分敬業,大家在艱苦的環境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姿態,拿出了「長徵精神」完成創作和拍攝。
從籌拍開始,主創人員先後前往拍攝地實地採風16次,前後共撰寫修改了18稿劇本,召開劇本討論會近50次。拍攝期間,200餘名常駐工作人員及近2萬人次群眾演員幾乎天天都要經歷40多攝氏度的高溫酷暑和人工降雨的洗禮,暴汗和暴雨輪番侵襲,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無一縷乾絲,連長筒雨鞋裡都能倒出一大捧水來。
在拍攝過程中,劇組成員頂著高溫酷暑,在烈日下、在汙水裡摸爬滾打近兩個月,女演員們在汙水坑裡泡出了一身的疹子,紅腫發炎。劇組美術指導那樹楓老師在高溫戶外連續作業,患上了日光性皮膚炎……
演員陳衍利在影片中飾演其中的一名女紅軍戰士王秋蘭,身為90後的她透露這是自己拍攝的首部紅色題材影片,「拍攝挺苦的,在大山中被泥水包裹,但是這是一段難忘的拍攝經歷,我們帶著感恩的心情出演這部片子,拍攝中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相比那個年代所遭遇的,都微不足道。」
影片中的機槍排長張冬生由演員李昂飾演。接受採訪時,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外公就是一名紅軍,經常給他講長徵時的一些故事。「演這部影片,家裡人很支持,我也感到非常榮幸,這是一種精神傳承。」
軍民魚水情深引發觀眾共鳴
首映式上,與會的領導、嘉賓、媒體界人士及觀眾在觀影后深受感動,紛紛為這部電影點讚。
95後女生胡莎坦言:「正是因為前輩艱苦的付出,才有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們更加應該珍惜。」00後大學生鄒凱說:「看完電影,我知曉了以前革命先輩的艱苦,也感受到了他們在艱難中奮鬥不息的精神。」公司白領朱錦玉動情地說:「我們作為新時代青年,應該傳承『半條棉被』的精神,真正把這種精神融入到生活和實際行動中去。」
更多觀眾留下了觀影感言:「超棒,支持紅色影視劇,發揚優良傳統,憶苦思甜,對年輕一代能很好地鞭策成長,有助身心健康,能夠更好的激勵下一代的鬥志。」「講述了紅軍長徵艱苦奮鬥的生活,紅軍與老百姓的深情厚誼,那種感情超越了語言表達。」「看哭了,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了來時路。」「不忘記紅色政權是從哪裡來的,新中國是怎樣建立的。」……
湖南部分資深媒體人也給予積極評價。有媒體人說:「這部影片是對我們黨的初心和革命情懷的最真實表達、最深刻映照,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初心使命與革命情懷,才會有如此風雨同舟、命運與共的軍民魚水情!」更有媒體人表示:「《十送紅軍》中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情景、悲壯纏綿的旋律、歌聲中飽含熱淚的期盼,這些很容易燃起人們心底那份愛國熱情,從而在情感上與受眾引起共鳴。《半條棉被》中體現出的大愛擔當、家國情懷這種精神內涵,對當代青年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是一種正確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