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裡短,總能聽到婆婆媳婦相互發生矛盾的事。聽得多了,耳朵都會起繭。然而,婆婆依舊是婆婆,媳婦依舊是媳婦,從沒有什麼實質改變,唯一變化的是兩個人低頭不見抬頭見,隨著時間推移,兩人逐漸老去。
《紅樓夢》裡有一句話總結很到位:「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即使爭吵一輩子,還不是那麼一回事。最後都塵歸塵,土歸土。
但現實生活中,這樣想的人很多,做到的卻沒有幾個人。而小王恰好就是其中一位。
小王是典型的農村媳婦兒,嫁的男人是從貧困山溝溝裡出來的。
她嫁的男人其實就一洗腳進城平凡庸碌的搬磚工。但,在山溝溝裡算是會飛的野鴨,在親戚眼裡算是幾輩的翹楚,在婆婆眼裡,那簡直就是九天仙童下凡塵,她家媳婦兒小王,是一坨礙眼的牛屎。
小王和男人相遇相識,結婚生子,沒花婆家一文錢,辦理結婚證倒貼了車費,就連城裡的房子,也是娘家墊錢付的首付。
所以在婆婆眼裡,小王這個兒媳婦是免費的,倒貼的。合起來說就是倒貼的便宜貨。她年輕時與村裡某閨蜜談攏的「娃娃親」被別人橫叉一腳硬生生搞黃了,面子上抹不開。再加上婆婆沒有個好性子,所以,怎麼看媳婦兒都不太順眼。
婆婆說媳婦兒是便宜貨。媳婦兒微笑應對:「便宜沒好貨。」
小王在心裡想,我何必和你較勁?我嫁的男人是你兒子,但我和你並沒有血緣上的關係,所謂婆婆,也是因為這個男人而存在的。婆婆在心裡認為出類拔萃的男人,如果不生在她們家,也會生在其他的朱家、馬家或者牛家,如果一直糾結,痛苦的會是自己的老公。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總結出:越是窮婆婆越不容易相處;相反,家庭條件好的婆婆,反而容易相處多了。為什麼?
就拿平常過節來說吧,家庭條件好點的家庭,每個節日都講求儀式感,總會去條件好點的餐廳或者酒店,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吃頓飯,聚一聚,聊一聊;而家庭條件差點的婆婆,總會認為出去花錢耗時費力不划算,因為有的節日,像母親節、父親節……對於婆婆而言,可過可不過,反正比不過春節或者正月十五那般隆重。
現在居家過日子,不可能再回到上世紀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又皮鞋穿了再補,底磨破了再訂個掌。網購流行後,小王和不少年輕媳婦一樣也喜歡網購,於是,婆婆開始在兒子面前冷嘲熱諷兒媳婦,有時,就連老公在旁聽著這些狐假虎威之言心裡都發虛,但婆婆訓得理直氣壯、說得義憤填膺,老公只好在旁小聲安慰媳婦。
女人婆媽圈那點雞毛蒜皮的破事兒算什麼事?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是事」!這是小王給自己的「精神勝利法」,不這樣做行嗎?不行,畢竟是一個大家庭,總不能「橫眉冷對」抗戰到底啊。
事後小王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村裡的三姑六婆,屬於無效社交。與之多說一句話都是浪費人生浪費時間。只需要微笑點頭問好,然後保持沉默即可,隨便她們說什麼都可以,如果她們當著面肆無忌憚的飆家鄉話,那更好,直接裝作聽不懂保持微笑即可。
回鄉時,記得全家穿舊衣服,最好坐高鐵轉公交車,如果物件太多不便攜帶,那就借公司的破車開回去,也可以租賃最便宜的車開回去。
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敵對,還能博取別人憐憫的眼光。
有許多城裡的年輕媳婦兒不懂這個,坐著豪車,身著名牌,大包小包拎著,趾高氣昂的回鄉並非什麼好事情,雖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但羨慕嫉妒恨乃是人之常情,你這樣做,只會給自己樹太多的「敵人」。
小王得出結論:「媳婦回家我什麼都不知道都不懂,總好過我什麼都知道我什麼都懂。」因為這樣,就可以讓省下許多的麻煩、節約許多的時間,尤其是面對這類一年到頭都見不到一兩次面的人,所有的一切言語行為都基本屬於無效社交。
小王的同學嫁到城裡,當新媳婦時陪老公回鄉,演出了一場衣錦還鄉戲劇。在祖屋呆了一個星期左右,過完年,就找小王借錢還訴苦:過年累得慌,許多錢花得冤。光是送親戚出遊或離村,就送了幾十次,家家戶戶的親戚,都把他們當成了免費的司機……」
小王一聽,哈哈大笑!。活該,誰讓你們衣錦還鄉呢?場面要撐住啊。這不就是面子嗎?選擇要面子呢?人肯定得累一點,錢肯定得多花點,沒事,想開點就成。
結語: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從古到今沒有定論,只要不違背良心道德,大可在小事情上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年月,裝聾作啞,藏著躲著還不行嗎?你罵我,我是這樣;你誇我,我還是這樣。沉默是金,笑而不語,讓生活在幸福中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