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叢有 " 文化的石頭 "。
在桐梓縣堯龍山鎮化石原位館所在地旁,有一叢密集存在的石頭,每塊石頭都呈凸起狀,形似烏龜背,當地人稱 " 龜背石 "。
可是,就這一叢 " 龜背石 " 的存在,卻讓專家難以解釋。
近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一叢怪石呈叢生狀,約有二三十個 " 峰叢 ",頂部高差不大," 峰叢 " 都叢生在一塊整石上,每個 " 峰叢 " 都極似龜背。
" 龜背石 " 不成排、不成列,雜亂無章,底端是一些窩凼,裡面還積有水。
每一個 " 峰叢 " 上,都是層層疊疊的橫紋,每一層的厚度差不多,均在兩三釐米厚。
而在距離此地約兩三百米的地方,當地人用建材在路邊模仿 " 龜背石 " 的紋路,製作了多個小型雕塑。
該雕塑群沒有特定的主題、沒有寓意,意義由遊人隨意去遐想,很有意思,如今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
▲當地人製作的多個小型雕塑
針對當地人俗稱的這種神奇的 " 龜背石 ",記者請教了貴州旅遊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
據陳明華介紹,地質學意義上的 " 龜背石 ",是一種特殊的巖石結構,巖石中(平面、縱面均一樣)存在多邊形的環狀或放射狀細脈狀網紋,酷似龜背花紋而得名 " 龜背石 "。
" 龜背石 " 所產地層為奧陶系寶塔組(距今約 4.5 億年),該地層灰巖中以產大量巨大的角石化石個體為特徵,前人根據直角石化石形態極似 " 寶塔 " 而命名為寶塔組,這也是我國唯一用化石形態特徵創名的一個地層單位名稱。
這種特殊的龜裂紋構造,在我國多地被當地居民習慣稱為 " 龍鱗石 " ( 如陝西漢中 ) 。而在建築上這種石頭打磨成的飾面石材,因其外形如古象形文字,又被稱為 " 文化石 "。
由於這種龜裂紋構造形成極為複雜,它的成因至今眾說紛紜。
據陳明華介紹,地質學界自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沉積學界開始了對其成因開展大量研究和激烈討論,前人經過大量的調查和研究,陸續提出了多種成因可能:
一是乾裂成因,最早期的觀點為張文堂於 1962 年提出,在濱海潮汐環境下,由於地殼的頻繁震蕩而露出水面形成的乾裂成因,有點類似於現在我們的水塘、水田在水幹後形成的裂紋。但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乾裂紋最大的特點是上大下小,是一個 "V" 型,但寶塔組灰巖中的裂紋呈不規則狀,廣大學者多已否定了這一觀點。
二是凝縮、膠縮成因,屬於目前主流的觀點。地質學家於 1984 年、1985 年通過對網紋形態、沉積環境的研究,認為是一種典型的水下沉積構造——膠縮紋。所謂膠縮紋是指呈凝膠體的沉積物沉積之後,在鹽度適中、膠體脫水收縮作用下,垂直層面形成了膠體收縮裂紋。
三是同生—準成巖期收縮、洩水成因。專家於 1989 年在黔東、黔東北一帶的寶塔組中見鮞粒灰巖、含鐵核形石、疊層石,提出淺水沉積 - 成巖構造成因,認為是在成巖期細菌參與下,灰泥與粘土紋層二者的差異壓實和壓溶作用控制的產物。另有專家於 1995 年認為,是含水的碳酸鹽沉積物在構造應力和成巖作用中發生的裂開、脫水收縮,以後又經壓溶作用使之改造並複雜化而成 , 屬於構造 - 成巖作用產物。在國外,部分學者亦提出快速堆積的飽含水沉積物快速脫水也可以形成水下收縮裂縫。
四是沉積 - 生物複合成因。專家許效松等於 2001 年提出三相控巖說,即環境相、生態相與成巖相,認為網紋構造是受生物擾動及構造活動因素影響在同生 - 準同生階段深水沉積環境下的產物。
五是特時相的產物。專家於是 2016 年認為,寶塔組龜裂紋灰巖是在早期的成巖過程中,鈣質不斷聚集、灰巖塊體不斷生長,灰泥物質集中於縫而形成。主要受控於持續高位的海平面、穩定的構造背景、低緯度的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
六是構造 - 成巖作用產物。有學者於 2018 年從巖石學、地球化學分析,認為填隙於裂隙中的物質部分來源於下伏巖層,充填動力則來源於構造擠壓活動控制下形成的異常流體高壓環境,具有構造 - 成巖作用雙重控制的特點。
七是地震成巖作用。這是最近一些學者的意見,貴州地礦局楊光忠於 2019 年提出,巖石在未成巖半塑性狀態時,由於地震,使得巖石震動產生裂隙,後期的泥質充入裂隙形成現在的樣子。
據悉,最近,在貴州遵義頁巖氣勘探中,新發現寶塔組為含油氣新層系,顯示出寶塔組龜裂紋灰巖含油氣性的重要地位。因而,學界對龜裂紋灰巖的形成成因研究會更迫切。
在地質學界,專家各有各的見解,可誰也說服不了誰,目前 " 龜殼石 " 的成因仍然是一個謎。" 總的來說 , 目前對龜裂紋成因的研究尚無定論,但相信不久的未來,地質人總會把龜裂紋灰巖的成因之謎解開。" 陳明華說。
來源:貴州日報
編輯 柴瀟蕾 / 編審 李楓 / 籤發 黃震
【來源:ZAKER貴陽】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