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濤 新東方名校探訪記者
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如果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碰到了較大的壓力,你們會如何排解呢?相信大家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例如,大吃一頓,運動一下,好好睡一覺,或者開一次party。但是請看看下面這種宣洩壓力的方式:找到一個南瓜,把它用液氮凍起來,然後爬到樓頂,將液氮凍著的南瓜扔下來砸到地面上,看看它會不會爆炸。大家覺得這個宣洩壓力的方式如何?請注意,這並不是一個段子,而是真實的發生在一所大學的學生身上,這所大學有一個低調而奢華的名字,它就是全美綜合排名前十的Caltech——加州理工學院。
加州理工學院製造的世界上最小的馬達(周成剛/攝)
如果我問大家覺得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哪個在中國留學生家長中的名氣更大,你們一定會異口同聲的說是麻省理工。沒錯,這是事實。但如果我再告訴你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在美國的排名和實力其實不相上下,大家可能會有些吃驚。並不是麻省理工的市場宣傳做的更好,因為麻省理工並不高調,最重要的原因是加州理工太低調了。有多低調呢?這個學校居然沒有一個明顯的校標,更不用說是排場的大門了;學校的面積較小,從東到西再從南到北的走一圈,可能也不超過半個小時;學校共2000多人,今年的新生僅200多人。但是,這個學校同時又太奢華了。奢華到什麼程度呢?它一共誕生了38個諾貝爾獎。如果大家對這個數值還不夠敏感,我再細化一步。用這38個獎項做分子,用以往從這裡畢業的所有人做分母,我們能求得這裡的諾貝爾獎獲獎比例,那就是每千名畢業生中就有一人獲得諾貝爾獎,堪稱「諾貝爾獎密度冠軍」。在正常的學校裡,千分之一最多也就是校級一等獎學金的獲獎比例,在Caltech,這個比例變成了諾貝爾獎,太了不起了。
加州理工學院的真實課堂(周成剛/攝)
為什麼學校會有這麼高的諾貝爾獎獲獎比例?根據我粗淺的觀察,我認為可能和三個層面的原因有關。
1、學生的高淘汰率。上文和大家提及了這個學校規模很小,每年也就在世界範圍內招收200多名新生,所以可以把這些被錄取的幸運兒稱之為「人尖中的人尖」了。但是在這200多名學生裡面還需要在畢業前淘汰掉幾十人,淘汰比例高達20-30%,你會不會覺得這又太殘酷了?沒錯,加州理工的一名教授曾經說過:「我們的精力實在太有限了,所以我們只能把精力聚焦到最需要被聚焦的學生身上。如果你來到加州理工是希望享受名校的光環,不再努力,那麼不好意思,你可能沒辦法出現在我們的畢業照裡,你也愧對了加州理工為你提供的寶貴學習資源。」加州理工這種級別和學生質量的學校,毅然淘汰了30%左右的末位生。我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清晰地樹立自己的標準。什麼叫做合格,什麼叫做不合格。這種方式看起來會有些殘酷,但是對於激勵一個群體不斷向前,不斷精進,一定大有裨益,最終團隊裡面的每個個體和這個團隊都會因此受益。
2、倡導專注。第一點要求的是從人才數量上精益求精,那麼這一點是要求在精神層面能夠做到極致專注。整個校園非常幽靜,鬱鬱蔥蔥的樹木,暗紅色瓦磚鋪墊的步道,整片整片綠油油的草坪,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這個校園雖然不大,卻哪兒也不想去,就想在待在裡面,看書、思考。
加州理工學院圖書館(周成剛/攝)
3、跨學科學習。在加州理工這樣一個理工類專業院校,你很難想像在中心區域建了一個人文學院,而且所有的學生必選人文課程中的某幾類。因為在這裡,哲學、人文學等學科被視為所有科學的基礎指導和底層原則,這些會更好地引領學生進行自然科學等體系的搭建。
這其實對於我們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也都是一個很好的引導,術業有專攻是對的,但不同科目,不同工作中的相互影響與交叉思考也是必要的。所謂「觸類旁通」,大抵如此。當我們在某一個領域中碰到了一些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其他領域的了解、交流、分享、思考,也許會幫助自己開啟另外一扇窗戶,最終引領你走向屬於自己的成果。
加州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坐落於校園正中心
加州理工學院幽靜的校園一角(周成剛/攝)
還有一個小花絮,也給大家介紹一下。校園裡面還有一個小池塘,小池塘裡面養著很多烏龜。它們也不怕人,就靜靜的在水裡遊著或是在岸上趴著曬太陽。加州理工的同學們說,他們碰到一些難題的時候,就跑到池塘來和烏龜討論,這個畫面感絲毫不輸給液氮凍過的南瓜。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安排也挺好的,一來烏龜也比較安靜,適合陪著人一起發呆;二來烏龜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文化裡面,都與智慧相關,陪著學生一起思考,總覺得像是和一個大師在靜思,我猜這種場景應該很有利於學生進行思考與專注力的訓練吧。
加州理工校園裡小池塘的烏龜們,悠閒地曬著太陽
以上三點,是我對於加州理工學院作為「諾貝爾獎密度冠軍」的思考,定有諸多不全面不縝密之處,但仍然希望分享給同學們,祝大家也能通過理性的努力,最終收穫屬於自己的那一個「諾貝爾獎」。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 責任編輯: 楊卉_NQ4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