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農作物因澇受災面積已超900萬畝 各地組織幹部群眾幫助農戶...

2021-01-09 央廣網

央廣網九江7月17日消息(記者錢成 李竟成 謝元森 九江臺記者程玉香)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根據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日前發布的信息,7月以來,江西全省農作物因澇受災面積已經超過900萬畝,其中,早稻的受災面積最大,超過了400萬畝。近日,江西各地紛紛組織幹部群眾幫助農戶搶收早稻,降低損失。

16日,總臺央廣記者實地探訪江西九江瑞昌市範鎮的搶收現場,了解早稻搶收工作的進展。汛情當前,搶收工作面臨哪些難點?搶收之後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早稻一般於3月底4月初播種,生長期為90-120天,往年的七月中旬正是早稻收穫的時節。

瑞昌市地處長江中下遊南岸,水資源豐富,農業方面一直以水稻種植為主。受當前汛情、雨情影響,瑞昌市部分農田積水嚴重,多個鄉鎮的早稻大面積倒伏。瑞昌市範鎮良田村的種植大戶聶小龍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他和家人一起從事水稻種植的工作,此前也經歷過不少的汛情,但今年的受災情況是最嚴重的。聶小龍說:「今年的早稻,前期的氣溫比較低,秧苗一插下去氣溫就比較低,秧苗生長得比較慢。後來,它開始破口,秧苗就開始長起來了,前期的長勢還可以,但是慢慢地恢復了以後,又遭遇了陰雨天,陰雨天氣時間太長了,導致病蟲害防治藥品打不下去,這就造成了病蟲害,另一個是雜草、稗草控制不住,造成的損失相當大,後面有些田都絕收了。」

早稻搶收現場(瑞昌臺記者 廖海斌 範磊 攝)

6月開始,持續性的降雨衝刷稻田裡的稻苗,導致部分早稻開花授粉受到影響,造成空癟率增加、結實率下降,早稻產量大打折扣。聶小龍告訴記者,他和親人一共承包了1800畝土地,大部分都用於種植水稻,但今年,雨情、汛情相互疊加,產量大幅度減少。聶小龍說:「去年天氣正常的話,一畝田大概一千來斤左右,今年大概是五百多斤、六百斤左右的樣子。」

為防止後期再次出現雨水天氣,導致早稻受雨水浸溼黴變,在當地農業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包括聶小龍在內的農戶們在天氣轉晴的這幾天裡加大了機械的投入,搶收早稻,儘可能降低損失。聶小龍告訴記者:「我們四臺機器全部啟動,還在外面調了兩臺機器過來,六臺機器通力搶收,昨天六臺機器搶收了兩百多畝,不下雨的情況下兩天時間可以搶收完。」

早稻烘乾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謝元森 攝)

搶收早稻之後,接下來需要進行的就是烘乾。記者在瑞昌市碧盛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內觀察到,裡面所有的大型烘乾機器都在運轉,烘乾機旁邊的空地上堆滿了從各個村鎮運送過來的稻穀,往來運輸的車輛不時地進出著大門,空氣中則瀰漫著穀物受潮後發酵的味道。

該聯合社的負責人範海南告訴記者,因為近期收上來的稻穀水分含量比較高,部分稻穀如果不能在8小時內進入烘乾設備,就會發黴甚至發芽,失去利用的價值。

記者:烘乾一次需要多少時間?

範海南:要根據水分來看,像這個稻子的水分,起碼是35%到40%。如果是正常的稻子,它不會超過26%-28%,所以水分含多了,在烘乾機裡的時間就會更長。

記者:要多少時間?

範海南:像這個起碼得36個小時才能變為幹的,如果正常的話,24個小時或者20個小時就會幹。

除了急需更多的烘乾設備,不少農戶反映稱,這些顆粒相對不如往年飽滿的稻穀在後期加工和銷售上也存在不少難點。

早稻烘乾現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謝元森 攝)

對此,瑞昌市農業農村局糧油站副站長談太安表示,除了積極組織幹部群眾、協調機械設備幫助農戶進行搶收,當地政府部門還將通過補貼政策等方式,最大程度減少農戶的損失。談太安說:「第一個是我們今年整合了一部分資金,對種早稻的大戶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第二個是我們實時跟保險公司聯繫,對於受災大戶的早稻儘早進行定損、賠付。第三個是搶抓最近晴好少雨的天氣,組織機械對大戶早稻進行搶收、搶種,儘量增加晚稻面積,應種盡種。」

對於農戶們關心的銷售問題,當地農業部門7月16日回應稱,已經在積極協調處理。

相關焦點

  • 颱風海葵導致江蘇常州14.8萬畝水產養殖面積受災
    :常州日報        瀏覽量: 1991 次 我要評論   據記者昨天多方了解,颱風災情發生後,我市各地政府高度重視,採取有力舉措,安置困難群眾,組織開展生產自救,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
  • 海馬「重傷」惠州農作物 農戶可能顆粒無收
    其中,惠東縣農作物直接經濟損失最多為9685.70萬元,博羅縣緊隨其後直接經濟損失達5220.20萬元,大亞灣區最少為22.5萬元。   全市農作物和水果合計受災面積37.83萬畝。惠東縣首當其衝,受災面積達13.76萬畝。惠城區和博羅縣緊隨其後,分別為10.30萬畝和8.64萬畝。
  • 暴雨致農作物受澇,農技專家及時「支招」
    自6月10日入梅以來,廬江縣出現持續性降雨過程,造成部分地區出現一定程度的澇漬,對在地在田作物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為將損失降到最低,廬江縣農業部門及時派出專家奔赴一線,為農戶「支招」。據廬江縣農業部門統計,這次持續性降雨過程造成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6.5萬畝,其中水稻4.9萬畝。目前,四支農技服務小分隊正奔赴各地,全力指導受災農戶恢復生產。與此同時,查災、驗災和理賠等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開展中。合肥新聞頻道全媒體出品——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颱風利奇馬已致山東165萬人受災!因災死亡5人、...
    「利奇馬」迴旋少動,影響逐步減弱中,山東強降雨範圍縮小,各地都在進行有序的搶險救災工作。颱風利奇馬已致山東165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18.38萬人山東省應急廳今天發布消息,利奇馬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75億元。
  • 航拍秋收:江蘇各地農作物喜迎豐收
    首先收割的早稻品種是甬優2640,南通市農委驗收組對收割的首個田塊進行了測產驗收,通過現場丈量田塊面積、收割、過磅稱重、測定雜質與籽粒含水率實際收穫畝產量772公斤。南通市海安縣曲塘鎮周橋村村民孫桂喜表示,農技站經常下田查看,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芝麻開花節節高!   泰州興化水稻種植面積為137.97萬畝,由於品種選擇、播栽技術和田間管理等方面措施得當,豐收已成定局。
  • 閩清四成受災水稻田地復耕 改種大豆玉米等作物
    記者昨日從閩清縣政府獲悉,受颱風「尼伯特」影響,閩清全縣16個鄉鎮農作物受災面積6.25萬畝,其中水稻受災2.19萬畝,蔬菜受災2.91萬畝,水果等受災1.15萬畝,水產養殖業損失1.12億元,農業深加工企業損失8400萬元,共造成農林牧漁業直接損失5.2億元。災後閩清縣農業局(縣農辦)採取多項措施,指導受災農戶開展災後生產自救,恢復生產。
  • 綏陽16支服務隊為群眾送水解渴
    8月30日上午,綏陽縣梘壩鎮義務送水服務隊為受乾旱的尖山村的村民送水,這已經是該鎮第12天為群眾送水了。服務隊的送水車一進村子,整個村子就沸騰了。男女老幼紛紛出動,帶著水桶、燒水壺、臉盆等各種盛水器皿趕來。服務隊的小夥子們打開灑水車閥門,譁……清水傾瀉而出,引起周圍村民一陣歡呼。這是綏陽縣組織幹部為群眾送水的一個縮影。
  • 颱風季節來臨,這些方法幫你降低農作物損失
    在2020年8月23日,強颱風「天鴿」正面襲擊廣東珠海,全市受災損失80.41億元,其中農作物受災面積12.55萬畝,農牧業直接經濟損失約4.2億元,農業設施損毀嚴重,給全市農業生產造成毀滅性破壞。
  • 颱風利奇馬造成651萬人受災怎麼回事?颱風利奇馬最新消息路徑詳情
    新華社發綜合新華社8月11日電 記者11日從應急管理部獲悉,截至當日17時,颱風「利奇馬」共造成浙江、上海、江蘇、安徽、山東、福建等6省市651萬人受災,145.6萬人緊急轉移安置。據介紹,此次颱風還造成近3500間房屋倒塌,農作物受災面積265.5千公頃。浙江、江蘇、上海、安徽、山東等地自8月9日以來,有73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洪水。
  • 玉米播種五天遭遇特大暴雨 臨沂紅花鎮全力排澇保農作物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9日訊 幾天來,一場特大暴雨致使郯城縣紅花鎮剛播種的兩萬餘畝夏玉米被淹。面對持續的降雨,臨沂郯城縣紅花鎮黨委政府號召全鎮上下奮力抗災,排除澇次,確保玉米等夏播作物不受水淹,出苗健壯。
  • 受強降水冰雹襲擊 福建長汀5000多畝農作物受災
    長汀融媒體中心供圖中新網福建長汀5月7日電 (江鵬 芳彬 昱成)連日來,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大田村貧困戶吳慶明正忙著對受災的檳榔芋進行扶正、對無法繼續生長的準備下一步進行補種。「兩天前下冰雹,今年種植的15畝檳榔芋有近一半受到影響,現在正想辦法盡力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 7月以來洪澇災害已致2385.7萬人次受災
    原標題:7月以來洪澇災害已致2385.7萬人次受災   記者19日從應急管理部獲悉,7月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等24省(區、市)2385.7萬人次受災,31人死亡失蹤,203.9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
  • 懷遠縣免除四大糧食作物農戶自交保費1300萬元 配套特色農產品保險...
    投入2100餘萬元統籌購買農業保險服務,其中免除四大糧食作物農戶自交保費1300萬元,配套特色農產品保險資金500萬元,配套生豬養殖業保險等資金300萬元。   保險覆蓋廣。實現380萬畝四大糧食作物保險全覆蓋;石榴、小龍蝦、中藥材和大棚蔬果等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承保面積超3萬畝;生豬投保超5萬頭,存欄500頭以上實現全覆蓋。   政策帶動強。
  • 曾因窮而出名的甘肅通渭,耕地面積居全省第二,農作物種類有哪些
    西葫蘆通渭是傳統農業縣,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就會發現每一塊地裡都種著農作物。剛割完的小麥馬鈴薯種植面積也很大,穩定在50萬畝以上,總產量55萬噸左右。除了農民自己吃,很大一部分都會賣出去,也有一小部分用作澱粉加工和製作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