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世界。大家好,這裡是小天的生活足跡記錄站!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藥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很多人印象中的甘肅,乾旱缺水,大山連綿不絕,似乎黃土高原就是它的代名詞。而偏居一隅的通渭就更是如此。
通渭縣是全省18個乾旱縣、41個國扶縣之一。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壑區,多黃土梁、峁和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約1600米到2200米,年溫差較大。通渭的地理氣候決定了其農業結構。暑假是很多農作物成熟的季節,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大山去看看。
通渭是傳統農業縣,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就會發現每一塊地裡都種著農作物。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有小麥、莜麥、扁豆、速效豆、穀子、糜子、玉米、洋芋、蕎麥等17個種類。經濟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藥材、花卉等上百個種類。
小麥雖然近幾年種植的人不是很多,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農民都種著小麥自給自足。因為北方人大多喜歡吃麵,它也是麵食(白面)的原作物。小麥的麥稈還可用作牲畜的口糧,雖然現在很多人都用車或機器收小麥,但在以前,每家每戶都是靠牛或驢來耕地拉東西。
馬鈴薯種植面積也很大,穩定在50萬畝以上,總產量55萬噸左右。除了農民自己吃,很大一部分都會賣出去,也有一小部分用作澱粉加工和製作粉條。
玉米的種植面積穩定在80萬畝以上,總產量45萬噸左右。玉米一般是在冬季往家裡收,玉米粒會賣出去,玉米杆用作牲畜的口糧。近幾年種植甜玉米的人也很多,在夏季煮一些玉米放在冰箱,即使到了冬天,吃火鍋時甜玉米的口味也是倍兒棒。
中藥材作為扶貧項目,近幾年開始大面積種植。以黨參、柴胡、黃芪、板藍根為主的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4萬畝左右,總產量8000噸以上。這些中藥材的種植也為當地的農戶提供了經濟來源,很大程度上幫助了當地的農戶。
莜麥是營養豐富的糧食作物,在禾穀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由於莜麥營養豐富,耐飢抗寒,在自治區西部被譽為一寶。又因其徵麥含糖分少,蛋白多,是糖尿病患者較好的食品,也是老年人常用的療效食品。莜麥經過淘洗、曬晾、炒熟、磨製成面,名曰「莜麵」。
蕎麥也是當地的農作物,不過近幾年種植的人不多。蕎麥富含蛋白質、脂肪等多種維生素及鈣、鎂、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和纖維素,還富含其它糧食作物中所沒有的盧丁。據《本草綱目》記載,蕎麥具有養肝、護肝、補血的營養保健作用,對防止糖病、血栓病等有奇特療效。當地的很多居民的枕頭裡面裝的就是蕎皮。
那麼,你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嗎?你知道農作物從種植到成熟再到熟食要經歷什麼過程嗎?你來過甘肅嗎?你對甘肅通渭這個小小的縣城有什麼樣的印象?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