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強大之後,我們便日漸疏離了自然。在公園裡看到花花草草,在動物園裡邂逅籠中鳥獸。一個人如此生活一輩子,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會漸漸以為,所謂人生就是這個擁擠、逼仄、無趣的樣子。其實不是,你能懂得溼地上大風吹過水草的樣子嗎,你能想像在黎明聽見眾鳥鳴叫的那份神奇與驚豔嗎?
一群大學生的人生經驗超越了眾人,因為他們來到了溼地,與天鵝、黒鸛、野鴨、蒼鷺為伍。「候鳥叫聲的碰撞就像一首大自然的交響曲」,如果不曾抵達,我們窮盡一生的時間去想像,恐怕也難以想見這大自然的交響到底是如何的震撼人心。即便只為目睹耳聞這來自大自然的奇景與天籟,走了這一遭也是一件讓人心旌神搖的事情。
大學生志願者們當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人生體驗而來,他們所肩負的是對於大自然的愛與責任。白天腳不停歇地巡湖觀鳥,夜晚趕製巡查日記和地圖。雖然只有短短的4天時間,他們的付出未必會讓這孤島周邊的流雲水波知曉,但一切就在那裡,而且他們註定了還會歸來。天鵝戲水,白鶴亮翅,燭光小屋,「抱團生存」,浪漫或者艱難,唯有他們自己知道。
20多年前,歌手朱哲琴曾以悽美哀婉的聲音,演繹過一首《丹頂鶴的故事》。這首歌所唱的,是一個叫做娟子的姑娘,為拯救丹頂鶴而獻身的故事。除了歌曲裡所唱的女孩形象,娟子還留下了一些平淡如水的日記:蘆葦前半月就發芽了,現在白茅也發芽了。我愛鶴,愛大自然。我願在茫茫荒原上尋找,尋找理想,尋找友誼,尋找生活的答案。
這些話語,這個故事,也許並無太深刻的道理與意義,可是一群白鶴、一個女孩一起在蘆葦灘翩翩起舞的場景,總是美得那麼讓人難以承受。人,從大自然的深處走來,走出大山,走出叢林,走向平原,走向沃野。但他們終究從屬於自然,終將與自然一體。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都還殘存著一片荒原溼地,那才是人類原初的靈魂故裡。
所以,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向著大自然回歸,去撫平我們製造的傷痕。大學生志願者們的實踐,其實是代行著屬於每一個人的義務。今夜,人類在做同一個夢,夢裡有一聲清麗悠長的鳥鳴。 本報評論員周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