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風土誌:水鄉澎湖(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28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澎湖的諸多離島位於候鳥跳島遷徙的路徑上,夏候鳥、冬候鳥、過境鳥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許多臺灣不容易見到的種類,在這邊反而能夠輕易欣賞,想要增加新紀錄種的鳥友,不妨試試自己的手氣,來一趟島嶼尋鳥。而年年故地重遊,也成為這些美麗生物不變的宿命。

  離島美好

  來到澎湖,若沒有乘船到離島走走,體驗風情萬種的離島之美,就不算真正到過澎湖。不同於馬公本島的繁華進步,離島有更多的質樸或自然的色彩。看起來「海是天空,天空是海」,海天一色正是這些島嶼共同的原色。而其實,如果更細心的體驗,每個離島卻又各自獨立,景致不同。澎湖的陸域面積約只130平方公裡,海岸線卻長達320公裡,這些錯綜複雜的海岸線不只形成奇麗的景致,也形塑了大小不同、底質各異的潮間帶,這種種相異的環境正是生物多樣發生、延續的所在,也成為澎湖最彌足珍貴的自然資產。

  望安島的氣質就好像胭脂未施的村姑,既安靜卻又生命力勃然,淳樸得好像遺世獨立的化外之地;從天台山綿延至東安村的美麗沙灘,是綠蠵龜產卵的棲地,目前已劃為保護區。七美除了質樸之外,還多了幾分容顏,小臺灣海蝕平臺、最受遊客流連的雙心石滬、黑色的礫石海灘、牛姆坪都值得駐足流連再三。目鬥嶼就如同一處世外桃源,這樣的形容俗氣但卻很貼切,塔燈、特殊的地質景觀,以及清澈得讓人驚呼的珊瑚礁海岸是這裡的招牌。霸氣的桶盤嶼有著最壯觀的玄武巖地景,足以激發身歷其境的想像、感受火山噴發到熔巖流冷卻,乃至形成柱狀節裡的神奇過程。錠鉤嶼的海蝕柱成群排列,柱狀玄武巖或傾斜或倒立,成為玄武巖自然保留區之一。

  澎湖的開拓史比臺灣約了早了四百多年,經過先民長期取用木材、加上農耕、放牧以及戰亂用度,原生的木本植物幾乎消失殆盡,僅有部分海濱植物尚稱普遍,整個來看,植物資源可以說很貧乏。在時間的鋪陳下,如今也有許多外來種入侵並且已然歸化的植物。像天人菊就是其中較為優勢的植物,被引入時間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野地上一叢叢野豔動人的花束,讓人望之陶醉,這種野生菊花過去也曾被用來焚燒驅趕蚊蟲,而天人菊的千姿百態也的確豐富了澎湖的環境,更孕育了「菊島」的美名。

  澎湖雖然少了樹林,但喜歡賞鳥的朋友也不至於在這裡失望,因為澎湖的諸多離島也位於候鳥跳島遷徙的路徑上,夏候鳥、冬候鳥、過境鳥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許多臺灣不容易見到的種類,在這邊反而能夠輕易欣賞,想要增加新紀錄種的鳥友,不妨試試自己的手氣,來一趟島嶼尋鳥。

  夏日無人島

  由於玄武巖特殊的結構,多數經過風化出露的柱狀節理交疊縱橫,地勢崎嶇險峻,人跡罕至,加上受到海洋屏障,這些杳無人煙的小島,多年來一直是許多海鳥棲息的樂土。每年三月下旬起,隨著季節風吹起,就有大批北飛的燕鷗陸續抵達,並在島上繁殖。這些形色各異的燕鷗,配合當地獨特的火山地景,以及長年風化海蝕的陳跡,蔚成澎湖離島特有的自然奇景。

  四月以後,澎湖許多的無人島便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熱切、悸動。像貓嶼、頭巾嶼、碇鉤嶼、雞善嶼等等都是,東北季風一停,南風徐徐吹起,沉寂了大半年的巖嶼水鄉,隨即綠意盎然,翅影點點,一派自然和諧。

  迎著夏日的第一道烈陽,將軍島附近的一個無人小島早已聲色沸騰。

  六月是一個芬芳的季節,無人島上的植物種類不多,卻不約而同開著各種形色的花朵。天人菊散花一般,一叢叢在烈陽下競豔,馬鞍藤攀援在海崖的緩坡上,開著像牽牛花般的紫色花朵,砂地和石堆是它們發跡的地方;馬齒莧肥厚的葉片,讓它們比別的植物更耐寒旱;還有沿著沙灘漫開著黃色花朵的黃花磯松,小小身軀訴說著季節風和環境的特色。而狗尾草似乎特別適應這荒漠般的土地,頂著柔長的花序迎風招展,毛絨絨、綠油油一大片,為小島憑添許多生氣。風吹草偃,花浪起伏如波,還有那若有似無,甜甜的草香柔著鹹鹹的海風,翩翩舞動的鷗影點綴在草綠、水藍、雲白間,一個極富寧靜、卻又飽含生命躍動的野域。

  在狗尾草叢中,有幾排整齊堆置如田埂的石牆,想必原先有居民在這裡耕種,可能是因為土地貧瘠、水源取得不易而放棄。這些石牆於是成了紅燕鷗鍾情的落腳處,也是尋求伴侶的舞臺。當它們覓食回來降落時,總是頂著風,張開雙翅,下壓尾羽,腳掌平伸,嫻雅緩慢地降落。看它們一隻只氣宇軒昂,排排站在錯落起伏的石牆上,一會兒理羽毛,一會兒打情罵俏,十分有趣。不管是覓食或是嬉戲,燕鷗總喜歡逆風而行。因為頂著風,可以讓它們保持穩定的重心,便於俯衝覓食,或是滑翔翻飛。

  小島上,還有一種蒼燕鷗,兩種燕鷗的習性不同,紅燕鷗偏愛草叢,蒼燕鷗則鍾情於海崖上的坪頂,棲息地的差異,使得這兩種鳥少有紛爭。由於受到棲地的限制,島上蒼燕鷗的族群遠比紅燕鷗少得多。就性情而言,紅燕鷗多了一點溫文儒雅,蒼燕鷗則剽悍威猛,在崖壁頂上,像個衛兵似的翹首遠望,雪白的羽色搭配濃黑的過眼線,犀利的眼神下,稍有幹擾,隨即高飛俯衝而至,兇悍的護衛著領土。

  燕鷗天堂頭巾嶼

  頭巾嶼位在望安島南方,由出露的礁巖構成。島上玄武巖成傾斜狀,地勢陡峭,遠望有如戴笠披巾,海蝕平臺及壺穴景觀發達,島上無人居住,也成為燕鷗主要的繁殖地。

  由於頭巾嶼的海蝕平臺位在滿潮線之下,漲潮時盡為海水淹沒,幾乎沒有立足之地,船家特別叮囑我小心。才一上島,腳下滑溜難行,幾隻鳳頭燕鷗兇悍的呼嘯而至,翼長一公尺多的龐然大物,頭上一撮黑色羽冠,粗喙大嘴,疾言厲色,一付不可侵犯的威武模樣。

  頭巾嶼的地勢有如拔地而起的錐石,在海蝕平臺上根本看不到燕鷗繁殖的情形,人站在崖下仰望,更能體會燕鷗選擇險要地勢築巢的原因。為了取得較好的視野觀察,我爬上一處陡峭的巖壁。由於玄武巖受到強烈的風化侵蝕,不僅崩解的巖面裂痕相當鋒利,許多結構也已經鬆動,隨時有崩塌的可能。我背著笨重的器材攀巖,不敢絲毫大意,好不容易爬上崖頂,已經氣喘噓噓。然而總算沒有白費力氣,腳下的景致迷人,礁石、海蝕平臺、壺穴盡收眼底,海灣清澈見底,浪潮輕緩拍打著岸邊,許多沉積在海水下的卵石,透出七彩的色澤,和深藍淺綠的水波相互輝映,美不勝收。

  我蹲立的地方,雖然寬不足以旋身,但正好可以清楚觀察三種燕鷗的行蹤。離我約二十公尺的一個斜坡裡,就有十幾個白眉燕鷗的巢。由於崖頂肩部的坡度較緩,在滿地的石堆之間,有些砂土化育,雜草叢生,正是白眉燕鷗最喜歡的環境。而蒼燕鷗一樣落腳在望海的陡壁平臺,這些望夫崖嚴然成為它們的最愛。鳳頭燕鷗則選擇在最高的島尖築巢。從這些蛛絲馬跡約略可以發現,燕鷗雖然在同一個島上繁殖,但不同種類對巢位的選擇及喜好,自有它們的定見。

  當燕鷗的繁殖欲望受到種內競爭的激化而升高時,同種燕鷗之間對繁殖地點的搶奪,會變得十分激烈,往往為了一個理想的築巢地點,不惜大打出手。有時不同種類的燕鷗之間,也會為了爭一席之地而死纏爛打。多數燕鷗激烈爭地盤,主要是在下蛋之前,一旦下蛋後,緊張的關係就會緩和許多,以便專心孵蛋。

  有時燕鷗也會來一段群體的嬉戲,我曾幾次目睹幾百隻白眉燕鷗聚集島嶼的上空,沿著海崖相互追逐爭鳴、繞圈俯衝,象是進行某種特別的儀式。黑壓壓的羽翼,似箭一樣在天際流轉、盤旋。每次看到這種壯麗的景象,除了感動之外,也會升起一股莫名的疑惑,畢竟,我們對這些美麗的生命,了解太有限了。

  登陸貓嶼

  貓嶼位於澎湖群島西南方,包含大、小貓嶼及部分巖礁,因島形有如大小兩隻貓蹲踞海上而得名,兩個島由一長數十公尺的海溝阻隔。大貓嶼高約七十公尺,是群島澎湖地區海拔最高的島,由玄武巖構成島的基質,四周海崖陡立,更增加了幾分雄偉的氣勢。船家說︰小貓嶼四周都是垂直海崖,沒有地方可以立足攀登,而大貓嶼則可藉由退潮時的海蝕平臺上島。即使如此,要藉著小膠筏在海浪瞬間起落的礁巖上岸,仍是險象環生,考驗勇氣。貓嶼這一帶的海流很強,潮浪起伏洶湧,有時和陡立礁石間的潮差達幾公尺深。為了穩住膠筏,並避免和礁石正面碰撞,船家先將船上的鐵錨,拋到海蝕平臺上的壺穴中鉤住,拉緊錨繩,等上浪時,看準筏和平臺等高的一瞬間,立即跳上平臺。這樣浪一推、人一跳,可謂千鈞一髮,容不得半分差池。

  上岸後,並沒有燕鷗前來驅趕,只看到海蝕平臺上,有幾位包著頭巾的村婦,趁退潮採拾貝類。船家告訴我說︰島上盛產螺、貝類、紫菜,加上附近魚源豐富,許多漁民前來捕魚或炸魚,也有人上島撿拾鳥蛋。從船家的話中不難理解,人為幹擾在貓嶼相當頻繁。

  我小心踩著溼滑的海蝕平臺慢慢往前走,五顏六色的螃蟹,在微溫的淺水裡橫行,一有動靜,便飛快鑽入洞穴躲藏。數公尺深的壺穴中,有許多魚困在裡面,海參、海膽隨處可見,藤壺一片片緊密地貼在礁巖上,等待下一次漲潮。貓嶼潮間帶豐富多樣的生命,讓人印象深刻。

  由於受到強烈海風吹襲,加上鹽分溼重,陡立的玄武巖出露,島上一樣沒有任何樹木,只生長一些零星的草本植物。離平臺最近的石磯上,幾隻玄燕鷗悠閒地理毛,正眼也沒有瞧我一眼。我用望遠鏡查找眼前陡峭的巖壁,白眉燕鷗和玄燕鷗的巢,密密麻麻地錯置在每一個可以容身的巖壁上。許多玄燕鷗的雛鳥已經破殼而出,露出白絨絨的羽毛。火熱的天氣,冒煙的巖壁,讓剛出生的雛鳥一隻只躲在親鳥的羽翼下,親鳥則一面張開翅膀散熱,一面大口喘息。

  我想,如果不是這個季節潮流激蕩,遊魚匯聚,有充足的食物可以餵飽巢中的雛鳥,燕鷗或許不會選擇如此辛苦的環境來繁殖。世界上有許多特異的鳥類,為了確保成功的繁衍下一代,往往選擇與世隔離的小島,或極端艱困的環境生存,象是在硝石沙漠酷熱中繁殖的灰鷗,皇帝企鵝在攝氏零下四十度的南極孵卵,都是典型的例子。這些行為的衍生,顯然是受到食物資源取得,和逃避天敵掠食的導引。

  季節對海洋資源的影響,就像溫帶落葉林一樣富於變化。在離島生存的燕鷗,完全依賴海洋資源維生,它們是海上的舞者,不論定點飛行、俯衝、刺擊、踩水、叼食等飛行技巧,都已經發展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它們的生息早已和海洋緊扣契合。當季節風向改變,作為自由國度旅者的燕鷗,便開始大舉南遷,再一次踏上追逐陽光、追逐食物的旅途。而年年故地重遊,也成為這些美麗生物不變的宿命。

相關焦點

  • 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全景地圖清代《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
    《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描繪了清代光緒8年(1882 年)以後繪製的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全景彩色地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現臧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以下為部分截圖《臺灣及澎湖列島全圖》這幅地圖由福建地方長官李聯琨設計和繪製,作為給該省總督行政管理參考的備忘錄。
  • 大陸特有鳥類「中華秋沙鴨」 首度現蹤澎湖(圖)
    原標題:大陸特有鳥類「中華秋沙鴨」 首度現蹤澎湖(圖)   大陸特有鳥類「中華秋沙鴨」(中),最近意外現蹤在澎湖成功水庫。 圖為「中華秋沙鴨」與鳳頭潛鴨共飛。(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1月22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大陸特有鳥類「中華秋沙鴨」,最近意外現蹤在澎湖成功水庫,驚鴻一瞥,成為澎湖第375種新紀錄。   澎湖縣野鳥學會調查組長鄭謙遜表示,這隻大陸特有物種「中華秋沙鴨」,是由澎湖鳥友李國華最近在進行鳥況調查時,意外在澎湖成功水庫發現的,由於稀有罕見,在臺灣被視為極其罕見的「迷鳥」。
  • 臺灣動植物防疫部門證實苗慄澎湖發生禽流感
    臺灣動植物防疫部門證實苗慄澎湖發生禽流感 原標題 [臺灣動植物防疫部門證實苗慄澎湖發生禽流感]   新華網臺北
  • 揭秘臺灣澎湖海底發現遠古文明,一萬年前古城
    臺灣澎湖海底發現遠古文明是中國一重大考古發現,在海底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面積的紅色磚塊的城牆,科學家推測這是一座一萬年前的古城,還有人說這是有人故意丟在這裡的,對於臺灣澎湖海底發現遠古文明,人們至今不知道它的來歷。
  • 「摩西分紅海」 澎湖魔幻美景暴紅(圖)
    原標題:「摩西分紅海」 澎湖魔幻美景暴紅(圖)   據臺灣媒體報導,漲潮時,毫無異狀,退潮後,澎湖縣湖西鄉奎壁山與一水之隔的赤嶼變得精採萬分,原來海水退潮後,兩地之間會露出一條卵石與沙子組成的礫石步道,日出時,金黃色帶狀步道從海底浮現,把大海一分為二,被網友譽為臺版「摩西奇蹟」,每年吸引許多遊客到訪
  • 澎湖考古正夯
    澎湖海域遼闊,又有湍急的黑水溝,加上開發歷史早於臺灣本島,因此處處古蹟林立,不僅七美島上有新石器時代工廠、潘氏澎湖鱷的出土等;海域中更有虎井沉淵、古沉船寶藏、古生物化石等,再次帶動澎湖神秘的考古熱。
  • 臺灣澎湖必玩七大經典美拍地
    整個澎湖群島有達90座大大小小的島嶼,有住家的19座,無人居住的71座。到澎湖享受夏日陽光,到清澈湛藍的海灘潛水,還有跳島行程,自由自在地到不同島嶼遊玩,悠閒美景絕不輸出境度假。作為臺灣最受歡迎的離島,擁有不少經典美拍景點。
  • 臺灣省資訊|臺灣澎湖海底發現古城,到底是遠古文明還是近代遺蹟?
    臺灣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臺灣澎湖海底發現古城,到底是遠古文明還是近代遺蹟?世界歷史源遠流長,遠古時期文明有很多未被人類發現。臺灣澎湖海底發現遠古文明是中國一重大考古發現,在海底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面積的紅色磚塊的城牆,科學家推測這是一座一萬年前的古城,還有人說這是有人故意丟在這裡的,對於臺灣澎湖海底發現遠古文明,人們至今不知道它的來歷。這個海底的遠古文明疑似一座古城,專家推測是人工建築成的石牆,還有人推測這個古城在一萬年前就已形成。
  • 「娜克莉」颱風襲擊臺灣 颱風中心今天傍晚登陸
    「娜克莉」颱風襲擊臺灣 颱風中心今天傍晚登陸 2002年7月9日10:33  新華網   新華網臺北7月9日電(記者程瑛 範麗青)臺灣氣象部門今晨
  • 澎湖海底步道 奇妙的「摩西分海」
    >    將大海一分為二的自然魔力,冠以「摩西分海」之名,讓澎湖此景成為網絡大熱門記者羅建怡/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澎湖「摩西分海」奇景。記者羅建怡/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潮退之後,登島之路變鮮明,腳畔的海底礁石生態也美。記者羅建怡/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澎湖的「摩西分海」,是最近當紅的網絡話題;引爆這股潮流的,正是澎湖風景區管理處長張隆城。
  • 澎湖馬糞海膽數量驟減 漁市「堆積成山」場面消失
    中新社臺北7月2日電 自1日開放採捕馬糞海膽以來,兩天不到,臺灣澎湖漁市已出現嚴重斷貨,漁民初步預估今年馬糞海膽產量至少減半。馬糞海膽廣泛分布於潮間帶礁巖區,帶棘硬殼內生殖腺可使用,每年6至7月為盛產期。
  • 你有去過澎湖嗎
    小熊的外婆住在澎湖,所以小時候經常在澎湖打滾,從小吃魚的我才會這麼聰明(離題了),之前趁著假期的時候帶著一群好朋友們去澎湖旅行,這麼一問之下才發現好多人都很想去但沒去過這個地方,這麼好吃的海鮮,這麼舒爽的海風,這麼遼闊的海景,沒去過怎麼行?!「走吧!
  • 澎湖迎燕鷗 青螺溼地澎澎灘淨灘
    正值澎湖保育類燕鷗過境季節,海島棲息地群鷗翔集的場面壯觀。(陳可文攝)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又到了澎湖保育類燕鷗過境繁殖季節,澎湖縣政府號召鄉親總動員展開大淨灘活動,恢復生態保護區青螺溼地及北海澎澎灘潔淨風貌,為珍貴燕鷗們打造1個溫馨舒適的家。
  • 臺澎湖漁民抱怨馬糞海膽數量驟減 漁市「堆積成山」場面消失
    中新社臺北7月2日電自1日開放採捕馬糞海膽以來,兩天不到,臺灣澎湖漁市已出現嚴重斷貨,漁民初步預估今年馬糞海膽產量至少減半。
  • 澎湖奎壁山踏浪 體驗摩西過紅海(組圖)
    臺灣《聯合報》     看過聖經出埃及記中「摩西過紅海」的故事嗎?這充滿傳奇的神跡故事,經科學家考古模擬後,認為可能真的發生過。估不論以色列人是否曾在摩西帶領下過紅海,現代臺灣人倒是有機會體驗過海滋味,地點不在紅海,而在澎湖的奎壁山。     早年到訪澎湖遊人,多半都曾從事「踏浪」活動。什麼是踏浪?是踩浪花還是沙灘逐浪?
  • 離廈門僅六公裡駐軍兩三萬 臺灣布重兵守金門(圖)
    隨著兩岸形勢的變化,金門這個臺灣當局的軍事重鎮,在兩岸關係中又扮演著新的角色。圖:戒備森嚴的金門島,稚氣未脫的「阿兵哥」。  用炮彈殼製成的「金門菜刀」享譽中外  環球時報張撥塵8月28日報導,金門位於福建省東南廈門灣口,共有大金門、小金門以及大擔、二擔等10多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約178平方公裡,其中大、小金門佔總面積的85%。金門與廈門之間僅相距6公裡。
  • 臺灣將蘇眉魚、隆頭鸚哥魚列保育類禁捕食(圖)
    隆頭鸚哥魚圖/臺灣珊瑚礁學會提供(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1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俗稱蘇眉魚的「曲紋唇魚」(龍王鯛)及鸚哥的「隆頭鸚哥魚」最近將被臺「農委會」公告為保育類野生動物據報導,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說,這兩種魚零星分布在臺灣蘭嶼和綠島、澎湖和墾丁等南部海域,以往香港開出每斤3000元新臺幣高價,誘使漁民爭相捕撈,導致族群量大減,現潛水客已不容易見到。蘇眉魚是海鮮餐廳的高檔料理。
  • 基隆市長「烏龍民調」後遺症波及澎湖 國民黨暫緩提名縣長人選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月31日報導,國民黨基隆市長初選民調引發爭議,連帶也讓已完成整合的澎湖縣長提名出現變數,原本國民黨黨中央今日中常會就要完成徵召前縣長賴峰偉「回鍋」再戰,但因地方派系反彈,質疑之前不公開的整合民調不公
  • 美軍艦過臺海行蹤被衛星曝光 疑首次進入澎湖水道
    【環球網報導】美國海軍「哈爾西」號驅逐艦於8月30日由北向南航行穿越臺灣海峽,據最新曝光的衛星照顯示,「哈爾西」號在通過臺灣海峽期間疑似走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線——從澎湖水道航行通過。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9月1日發布的消息,通過衛星測距比對,疑似在澎湖水道發現「哈爾西」號的身影。
  • 澎湖漁船捕獲多尾超大野生蝨目魚 比養殖魚大10倍
    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1月13日,臺灣澎湖一艘流刺網漁船,捕獲多尾超大野生蝨目魚,每尾身長近1米,重達10臺斤(1臺斤約等於600克),比起一般市場上銷售的養殖蝨目魚大10倍。據報導,澎湖漁民指出,流刺網一般是用來捕捉冬季漁汛的白腹魚、土魠魚、鰹魚或海鱺等魚類。1月13日漁船出海作業,在起網時,除了掛著土魠魚,漁民還意外發現多尾體型與土魠魚相當的超大蝨目魚。這令漁民相當驚訝,稱捕魚這麼久,沒有捕到過這麼大的野生蝨目魚。漁民指出,在島內魚塭養殖的蝨目魚,大都是養殖約1年,每尾在1臺斤左右即打撈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