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電視業正全面向數位化轉型,高清晰度電視為電視的發展方向並已進入實施階段。在這種背景下,山東電視臺1200m2新演播室的視頻系統定位為高清/標清兼容的系統;音頻系統定位於數位化系統,能實現立體聲、環繞聲製作和播出。為滿足新建演播室的面積要求,我臺原有錄音棚與600m2演播室一併拆除,這就帶來了一個如何進行音樂錄音的問題。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我們把1200m2演播室音頻系統的功能要求歸納為兩大類:
(1)能完成較大型的綜藝、遊戲、智力競賽、音樂類電視節目的錄像、直播和現場擴聲(包括單純的演出和會議)。
(2)為電視節目服務的單聲道、立體聲、環繞聲音樂錄音和製作。
重點考慮的問題
工作模式
由於1200m2演播室場地較大,為實現較複雜節目的直播、錄像和現場擴聲,音頻系統設計為兩級調音的方式。播出/錄像/錄音主調音臺及相關系統設在演播室3層並與導演室相鄰,擴聲調音臺和擴聲系統設在位於演播室一層的擴聲控制室。
播出、錄音及擴聲控制室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信號傳輸
主控制室設在演播室的3層,距演播現場較遠,信號傳輸方式設計為:主調音臺與演播現場、擴聲系統間採用MADI格式的主、備(均是雙向傳輸的)兩路光纖作為主傳輸路徑,另有3條模擬8芯線纜做模擬備份。
信號分配
按兩級調音的方式,所有話筒和音源信號在進入調音臺前分為兩組,同時進入播出調音臺和擴聲調音臺。演播室內所有有線話筒信號在話放前經話筒分離器分為兩路:一路送一層的擴聲系統,一路經光纖送三層的播出/錄音系統。演播室內所有無線話筒信號同樣先經過線路分離器,一路送擴聲系統,一路經光纖送播出/錄音系統。
音源設備都設在三層主控制室,聲音信號經數字調音臺的數字矩陣同時送往播出調音臺和擴聲調音臺。
在一層擴聲控制室以多個跳線盤構成一個信號連接、交換中心,連接演播室內預設的各音頻接口、話筒分離器、線路分離器、擴聲調音臺的輸入/輸出、擴聲系統的聲音處理器和周邊設備,以及播出系統送來的音源信號和光纖入/出接口,以實現信號路徑的方便轉換和連接。
直播、錄像、音樂錄音是以數字調音臺加數字音頻工作站為核心的數字系統;出於成本考慮,擴聲採用模擬系統。
安全性
對於電視臺來講,安全播出是首要考慮的問題,特別是在直播節目中,聲音加工和處理是以聲音的正常、安全播出為前提,所以在構建這個音頻系統時,我們將安全性和聲音質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系統核心——全數字調音臺的選型;傳輸通路和兩級調音系統間的冗餘、備份。
在設計上,一層擴聲系統和三層播出/錄音系統間的信號傳輸採用主、備兩路光纖。在兩級調音的方式中,播出調音臺和擴聲調音臺的信號源是相同的,播出與錄音數字調音臺送出主播出信號,同時以模擬擴聲調音臺作為數字播出調音臺的備份,送出備播出信號。以播出控制室的360硬碟錄音機、錄像機等主要音源設備輸出的數位訊號作為主還音信號,經播出調音臺的數字矩陣送往播出調音臺,同時通過光纖送往擴聲調音臺。以上述音源的模擬輸出作為備還音信號,經兩條模擬8芯線纜也送往一層的擴聲調音臺做為備用,同時將擴聲調音臺的模擬MIX信號以主L/R、備L/R的方式送往播出系統,作為數字播出調音臺主播出信號的備份。三層的播出調音臺的主播出信號和一層擴聲調音臺送來的備播出信號同時經過一個手動選擇開關,可選擇送往嵌入器的是主或者備信號。切換到備播出信號也同時切換監聽信號,以保證主聲音控制室、導演室、燈光控制室都能監聽到備信號。
提供不同工作形式要求的音頻接口
1200m2演播室音頻系統設計為具有直播/錄像和音樂錄音兩大類功能,為滿足不同的工作需求並方便工作,我們在舞臺前端預留了兩個12通路卡儂音頻接口箱,可以在舞臺上作多個單點話筒連接;在舞臺周圍預留了5個12芯音頻線纜接口,在音樂錄音區的不同位置預留了6個12芯音頻線纜接口,其中5個用來連接錄音用話筒,一個作為耳機返送。配備若干個12芯線磙子,可根據工作需要將多個12通路卡儂音頻接口盒方便地連接至任意工作位置。
演播室和聲音控制室的聲學處理
從聲音錄製的角度看,要在室內錄製出好的作品,就要考慮室內聲學環境、聲源、設備、錄音方法和技巧等諸多因素和條件。以往我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聲源、設備、錄音方法上,而忽視了聲學環境這一重要條件。事實上,聲學環境的缺陷,以現在的技術水平,單靠設備是難以完全彌補的。
我臺新建1200m2演播室與以往演播室的設計有很大的不同——增加了音樂錄音的功能。在設計階段,我們與聲學設計方面的專家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和可行性論證,並取得一致。演播室的舞臺高出地面60cm,有可能產生空腔共振,而且舞臺上方有大量的燈具,不適合作音樂錄音。為此,我們將音樂錄音的區域定位在觀眾席位置。觀眾席共有528個座位,是可以電動收放的,將座席收起後,可以有近500m2的場地作為音樂錄音的區域。我們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設計和處理。
觀眾席和上方的反射板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1.混響時間。為保證語言的清晰度和擴聲系統的傳聲增益,演播室的混響時間不宜太長,但音樂錄音又要求混響時間不能太短,兩者兼顧,將其確定為1.2s,工程完成後實測值為1.2~1.3s。
2.聲學上保持中高頻段的聲音活性。以往演播室的聲學處理往往採用大量的軟性織物做表面材料,混響時間降下來的同時,中高頻段的聲音活性也隨之下降,使得在這一環境中的主觀聽覺很不舒服,有「堵」的感覺。為優化聲學環境,整個演播室內包括聲音的主控制室都採用了大量鋁穿孔板作為表面材料,並在主控制室調音位置的後牆面加裝了組合聲音擴散體,獲得了良好效果。
3.在演播室觀眾席(即錄音區域)上方分割吊裝了30塊3m×1.6m表面為鋁材製成的弧形反射板,以彌補在這樣一個混響時間不夠長的較大空間裡進行錄音時,早期反射聲不足的問題。
4.購置了13塊美國威格爾公司的可拆卸摺疊、可移動的聲音反射板,可半包圍一個雙管管弦樂隊,在錄音時可自由組合,也可在演出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