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燈的存在給人們照亮了回家的路,同時也讓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更明亮。對於路燈的布置人們該深入的了解。當然在不少的時候人們要清楚的認識到路燈的間距以及布置等多種問題。當大家認識的清楚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路燈的設置是否合理了。那麼路燈一般間距50米和小區路燈布置規範有哪些?
路燈一般間距50米
路燈之間的間距會受路燈的照明功率、路燈高度、馬路寬度等多個因素決定。
1、路燈的間距由路燈的照明功率、路燈高度、馬路寬度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
2、燈具的縱向間距一般為30~50m。當有電力線杆或無軌電車架空電桿時,間距為40~50m。儘量將供電電桿與照明電桿合杆,以節約投資。
3、如果採用地下電纜供電,間距宜小,有利於照度的均勻度,間距通常為30~40m。
小區路燈布置規範有哪些
1、小區內道路照明燈具的排列與布置有四種基本形式,即單側布燈、中央布燈(包括中央單燈布燈、中央對稱布燈)交錯布燈和對稱布燈等。一般主幹道路上採用雙側布燈。雙側布燈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對稱布置,另一種是交錯布置。兩種布置各有優劣。對稱布置的優點是比較美觀,但不足之處是照度不夠均勻,適合較寬的道路。交錯布置美觀上雖然不如對稱布燈,但照度比較均勻。考慮到住宅小區內道路照明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更要注重美觀性,可選擇一些外形美觀的庭院燈。燈高在3-4米,單個光源功率不要過大,燈具不要安裝在居民樓一層窗戶附近,避免影響居民休息。小區內廣場、停車場等較大型場地可選擇庭院燈,也可選用飛蝶形、球形、蘑菇形等高杆燈,但燈的高度及光源照射角度要有一定的限制,以避免造成光汙染。2、在道路照明中,光源的光通量受電壓影響,造成不同時間段路面照度高低不同。傍晚為用電量高峰,此時電網電壓低,光源光通量低,路面照度低;而午夜時電網負荷是低谷,電網電壓偏高,光源發出的光通量高,路面照度高。這種用電不科學現象,不僅浪費能源和增大網絡損耗,而且降低了包括燈具在內的用電設備的使用壽命。因此,將智能光源穩壓調光裝置安裝在路燈的控制端,起到穩定電壓,穩定光源光通量,延長燈具使用壽命的作用。3、一般小區道路及支路上選用節能燈(緊湊性螢光燈),平均照度應比主幹道低,一般控制在0.5-3LX,這樣可使整個小區富有層次感,同時可為低層住房提供一個柔和的*環境。在綠化景點處可以採用庭院燈與適量的草坪燈相結合的方式布置燈具,住宅小區中一般不考慮使用泛光燈來渲染環境,因為它很容易對周圍居民造成光汙染。
以上就是對路燈一般間距50米和小區路燈布置規範有哪些的總結了。人們因為路燈的存在而生活在一片光明當中。所以對於大家而言,人們應該感恩路燈的存在。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的東西都是因為時代的進步而存在,路燈就是其中之一,人們要好好的珍惜路燈帶給我們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