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遼闊萬裡,自然景觀與人文聖地數不勝數。「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只是說山,但這些山和崑崙、天山又有很多不同,更不用說世界第三極的珠峰了。當然,祖國南方多水,景致又自不同,比如常說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就是一個代表。
廬山煙雨浙江潮,在千年之前就已經很出名,是國人必看的絕佳美景。蘇軾在晚年時寫了一首七絕詩《觀潮》,通過人們對人間美景的不同心情表達不同層次的身心修養,原文為: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詩的表面意思很簡單: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壯闊宏偉的潮汐,非常值得觀賞。如果沒有觀賞過廬山煙雨和錢塘江大潮,會終身遺憾。然而一旦親臨廬山、浙江,看到濛濛煙雨、澎湃潮水,卻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並不驚奇。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曾經賦予她們那麼美好的想像終究是想像,如同過往的種種衝動與妄念,該有的會有,該沒有的就沒有。
當然,蘇大才子要表達的更深層次還在於:在妄念躁動之中恍然超越,一念之間豁然達觀,頗有佛家的禪宗情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仿佛從人間直上九重霄,在不同的角度切換世間萬象,一覽無餘,從而超脫固有的境界,全面認識了事物反而返璞歸真,回歸平靜、真實。
主席是一代偉人,在解放後曾多次到杭州和廬山,詩霸人狂的他用自己的視角寫了廬山煙雨和浙江潮水,一起欣賞欣賞:
《七律 登廬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
此詩寫於1959年7月,主席從韶山到九江,準備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除了描寫景色,還表達了對時局的看法。首聯寫廬山在長江邊上拔地而起,像飛起來似的。坐汽車從盤山公路上去,好像躍上山去一樣,汽車行駛快速,經過四百次的盤旋登上了山頂。
第二聯則是比喻,農村幹部頭腦發熱,吹起熱風,影響了全國各地。幹部頭腦發熱的風氣造成灑遍江天的雨。表明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造成的危害,要加以糾正。
第三聯,指武漢一帶的長江由幾派水流匯合而成。向西望去,看到雲橫在武漢上空,有黃鶴飛在雲端。但事實是黃鶴早就不見了,可是還有些幹部說,黃鶴浮在雲端,這只是想像,是農村幹部的高指標,其所說的畝產萬斤糧,不等於說看到黃鶴浮到雲端上了嗎?站在廬山頂上看長江中下遊,也只能是想像,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工作態度。
尾聯說的則是你們這些幹部,是否也可以到桃花源去種種地,親自體會生活?就不會這麼瞎指會了。
主席這首詩與其說是寫風景,不如說是寫時事。和主席之前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可以說是一個意思。
當然,《七絕 觀潮》則是比較純粹的寫景:千裡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海濤激起的浪花衝到了嚴陵的釣魚臺,這是作者的想像,形容波浪壯闊。觀潮之人如山如海,紛紛讚美潮水如萬馬奔騰,因而想到陸遊「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似乎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主席寫的《登廬山》比較難懂,是解放後作品,時值登廬山,有感而發,那些喊高調,瞎指會的人其實和廬山上看長江在武漢的支流、看江浙的農民種地沒什麼區別,啥也看不見,只是瞎想像而已。這種手法如果單純作為詩篇非常具有想像力,但作為為政一方的責任人,還真的是瞎指揮。主席不愧是實事求是的領導人,瞎指會都說得那麼清新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