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天,一個風雪交加的下午,倫敦西二區鴿子街二十四號發生了一起兇殺案。現場線索表明殺人犯已逃亡蒙克斯威爾。就在這個傍晚,剛剛開業的蒙克斯威爾旅館裡,年輕的雷斯頓夫婦迎來了五位奇怪的客人,兇手在其中嗎?危險還存在嗎?次日下午,博可夏警察局的警官屈洛特也來到旅館,而他帶來了更可怕的消息……」
封閉的空間、開放的時間、曖昧錯雜的身份,欲蓋彌彰的眼神……這就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經典之作《捕鼠器》。
1952年11月25日,《捕鼠器》首演於倫敦大使劇院(Ambassador Theatre)。從那一天起,這部作品在世界戲劇史上創造連續上演(僅逢周日休息)、從不間斷、至今不衰的紀錄。
阿加莎曾評價它是一出「你可以帶任何人去看的戲」,「它並非真正恐懼,也並非確鑿的鬧劇,眾多懷著不同期待來的人,都能同時得到滿足」。
阿加莎眼中並非最好作品
阿加莎·克裡斯蒂,舉世公認的偵探推理小說女王,與阿瑟·柯南道爾、松本清張一起,被並稱為三大推理文學宗師。
1890年,阿加莎出生於英國德文郡託爾奎。16歲時她曾到巴黎學習聲樂,但文學的愛好使她最終放棄了走歌唱家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加莎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願隊。經過近兩年的學習與磨練,她從病房護士變成了一名擁有合法資質的藥劑師。
也正是由於這段經歷,阿加莎對藥物和毒物知識了如指掌。1920年阿加莎的處女作《斯泰爾斯莊園奇案》問世,偵探波洛首次登場,而阿加莎也完成了自己在英國文壇的閃亮登場。
隨後的數十年裡,《羅傑疑案》《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無人生還》等作品相繼問世,寫作逐漸成為了阿加莎生活的主旋律。她懷著對生活的熱愛把她細緻觀察到的點點滴滴都寫進了自己的偵探小說。時至今日,這些作品依然是世界偵探文學寶庫裡最寶貴的財富。
當然,阿加莎的作品不局限於偵探小說,還有推理小說、劇本,以及情感小說、詩集、自傳等多個類型。其中她創作的劇本多達20部,且曾有過在倫敦西區同時上演三部她的劇作的紀錄——至今沒有女性劇作家可以打破。
1947年,阿加莎應BBC之邀為瑪麗王太后的八十壽辰創作了廣播劇《三隻瞎老鼠》。該劇講述了一個暴風雪的夜晚,發生在倫敦遠郊蒙克斯威爾莊園的兇殺案件。之後,英國導演彼得·桑德斯根據這部廣播劇改編了話劇《捕鼠器》。
1952年11月25日,《捕鼠器》首演於倫敦大使劇院,從此經久不衰。
1962年,在《捕鼠器》上演十周年慶祝晚宴,阿加莎用一把劍切開蛋糕。蛋糕的造型是一個巨大的捕鼠器,旁邊布滿了小老鼠。當晚聚集了娛樂界和曾出演過《捕鼠器》的演員超過1000人。
2006年,中文版《捕鼠器》在上海首演,此後每次演出都可謂一票難求。在《捕鼠器》公演60周年時,倫敦舉辦盛大慶賀活動,全球有60個國家的60家劇團推出同步演出紀念活動。上海現代人劇社應邀作為唯一一家外國劇團在倫敦聖馬丁劇院上演了中文版《捕鼠器》,引起了轟動。這也是阿加莎《捕鼠器》倫敦上演60年裡,首次由一家外國劇團前來倫敦演出《捕鼠器》,而且是中文版本。
在阿加莎自己看來,《捕鼠器》遠稱不上她最好的劇作,也完全沒料到這部劇會成為西區乃至全世界上演時間最長的劇作。在她的自傳中,她曾透露自己和該劇第一個製作人的對話:「我準備給它14個月,但它不會演那麼長。8個月最多了。」然而,到今年為止,《捕鼠器》已經上演了整整68年。
著作銷量僅次於莎士比亞的偵探女王
阿加莎·克裡斯蒂是一名高產的作家,在其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總共創作了80部偵探小說。另據金氏世界紀錄統計,她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若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聖經與威廉·莎士比亞著作的總銷售量在她之上。其作品被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突破20億本。
即使你沒有讀過幾本阿加莎的小說,大概也已通過影視劇對她的作品有相當的了解。其兇殺懸疑小說歷經時間洗禮而魅力依然,前後數十次被改編成影視劇。
可以說,阿加莎的作品在布局與情節上很有特點。作品一開卷就疑雲密布、奇事迭出,讓讀者產生了迷惑與好奇心。而她熟悉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在醫院中工作的經歷也使她對藥劑(尤其是毒藥)很有研究,這也為她設計兇手作案提供了條件。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由於受到狄更斯小說的影響,阿加莎的文字精巧優美,語言流暢自然。在她的小說中,總能看到對心理學和文學的巧妙運用。她筆下的偵探,也往往能從對方的服飾、舉止、愛好、經歷和人生觀諸方面作綜合分析,從而完善自己的邏輯推理。
連英國女王都是阿加莎的忠實粉絲。1971年,阿加莎被授予爵士稱號,以表彰其不朽的貢獻。
在旁人眼中,阿加莎的人生和她的小說一樣傳奇而神秘,而她自己卻說:「一個人能參與到自己毫不知情的某些事之中,正是人生最吸引人的因素之一。」(撰稿 蒲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