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買入一部海利斯單色平印機,使用無水絨布的連續式「酒精」溼潤系統,印出來網點很好,但沒有冷卻系統,在夏天溫度高變量也不少。從此印刷機房持續著有8~12%的IPA酒精味。1980年買入第二部小森四色機,有了Komori Matic裝置,中間一支反向旋轉的切水輥,所以酒精只要3~5%就OK了,當時全世界印刷機廠、印刷廠都認為加入IPA之下,能使水分子的內聚力下降,只要更少量的溼潤水,就可以達到同樣溼潤非印紋的含水性,也可以使得印刷品質更好。但事實並非如此,講不用酒精,在同樣水輥受制量水輥壓力下,不加酒精如100刻度要用到35刻度,如果加了5%酒精,只用了20刻度,接近一半供水量就可以保持版面非印紋的乾淨,如果用數據會說話這個論調是100%正確,如果說一條有鱗片的魚和同樣粗細的泥鰍,要穿過十分窄小的孔隙時,有鱗片的魚,肯定如沒有酒精、內聚力大的水分子,所以不易流過孔洞,而泥鰍本身的外表十分滑溜,一下子就滑十幾條走了。所以加了IPA降低水的內聚力,可以用較薄水層,保有版面非印紋溼潤能力,我也同意。
1988年引進日本Toray無水平版,不用溼潤水,也有短短三年有一部份不用IPA的平版印刷工作歷程,但因為印版太貴,比一般PS貴三、四倍,油墨也貴、耗墨大,質量雖好但叫好不叫座。後來印刷機房聞到酒精味、混油墨的一些溶劑味,自然也十分習慣。但平版印刷用酒精溼潤其實有一個很大妥協,若油墨和純水最大可以乳化進入油墨中水份在3%,加了酒精之後,可以使油墨含水份達到12~15%的極高墨中水的「重度乳化」現象,它對油墨轉移黏性破壞了,而且因為油墨乳化關係,供墨層要加厚近一倍,才能有足夠糊去墨中水的水珠白點現象,反之供水也要多,那麼原本俱有拉力、黏稠性油墨,一如水田中淹過水鬆軟泥巴,沒有黏土的黏稠拉力,這樣不只影響了印刷滿版濃度,網點漲大率也變很大,加上印刷後印紋墨水份多,疊印不佳,影響色彩再現,但三十多年來平版印刷對IPA加入水槽裡已經達到「戒不掉」的地步,有些師傅IPA越加越多,9%、11%的用,到滿印刷機房令人受不了的地步,說降酒精量也沒用也勸不聽。
2017年10月改用Unis無酒精添加劑,起先用6%安全一點,但老師傅不適應而轉走,換新手、由老領班帶,也慢慢印出好網點、少乳化的印刷品,之後又換一部資深領機的海德堡五色機,在用了40年IPA之後,終於把IPA溶劑從水槽中去除了!變革真的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