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忠(低清)
時針指向八,健康界一早趕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下稱安貞醫院)心臟外科病房的孫立忠主任辦公室時,門口已圍了一圈人。
由於時間緊張,原計劃幾個小時的孫立忠主任專訪,不得不被「壓縮」在8點晨會結束與9點手術之間,而這也是孫立忠一天當中難得的「悠閒」時刻。
然而,當辦公室的門一開,孫立忠剛走出一步,便被患者和家屬團團圍住,各種病歷資料伸到他面前。孫立忠依次接過,並一一作答,直到最後一位患者諮詢結束。「我一會兒還有手術,我們抓緊。」孫立忠微微一笑,略帶歉意地向健康界解釋。
短短半小時的採訪時間,孫立忠用最快的語速為健康界解惑,為何他帶領的團隊能將挑戰轉為機遇,乘勢而上成為國內心臟外科界的翹楚,「將責任落到實處,將責任心落到大處。」這就是孫立忠給出的答案。
巧撐支架 贏得「世界模仿」
在1998年到2002年間,受限於醫療技術水平,我國主動脈弓部手術處於發展的低谷期,孫立忠主刀的主動脈弓部手術僅有26例。「那時候,這類手術在我國存在較高風險,沒有一定的魄力和技術,醫生不敢輕易嘗試。」孫立忠回憶道。
如何在困難中尋求突破點?孫立忠並沒有等待,而是主動剖析問題根源。通過對比國內心臟外科先心病、瓣膜病和冠心病的手術特徵,他發現主動脈弓部手術的瓶頸在於手術部位所需技術和材料的特殊性。於是,孫立忠將目光瞄向國外,期待有先進經驗可以借鑑。
但他發現,國外主動脈弓部手術的既往經驗,卻並不適合國內患者,原因有三:一是患病種類不同。國內的主動脈疾病是以主動脈夾層為主,而國外是以主動脈瘤為主,在治療方式存在根本區別;二是患者發病年齡不同。主動脈瘤的發病年齡較高,患者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而主動脈夾層發病年齡較低,患者群體以40歲以上為主,這就導致了疾病癒後截然不同;三是國內外經濟條件和醫學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以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為例,國外這類手術基本上是挽救急性期患者生命時才會開展,基本首次治療只能解決升主動脈問題,「至於是否需要再做二期手術,國外不像我們這麼急迫,因為他們在醫療安全度、患者經濟、醫療技術方面可以達到隨時完成二期手術的條件,但我國不行。」
向國外「取經」無果,孫立忠開始琢磨,「什麼樣的主動脈弓部手術符合我國國情?」這種想法一閃之後,孫立忠便開始組織團隊進行實驗。實驗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一次次失敗並沒有令孫立忠氣餒,在反覆總結經驗教訓,不斷糾正實驗誤差的過程中,他確定了最終的研究方向——「一箭三雕」的主動脈弓手術,既保障患者的手術安全,長期效果好,手術操作性又相對簡單,不易導致團隊疲勞,手術模式可複製性強,有利於全國推廣。
恰逢SARS肆虐之時,孫立忠帶領團隊在病房值班,「封閉在病房裡,環境安靜了,我便把時間都用來琢磨主動脈弓。」經過長期思考,他忽然意識到,在主動脈介入治療中,既然覆膜支架可以通過輸送器輸送到降主動脈中,這項技術是否可以用到開放手術中?經過改進,滿足「一箭三雕」效果的術中支架研發成功,進而「主動脈弓替換加支架象鼻手術」,也就是如今被冠以孫立忠姓氏的「孫氏手術」誕生了。
「通過臨床試驗後的第一年,我就做了40例,有時候甚至一天四、五臺手術。」孫立忠介紹,現在「孫氏手術」不僅在國內得以推廣,很多南美國家也都在模仿,歐洲和美國不單在模仿「孫氏手術」的技術核心,還在仿製手術相似材料。「被世界刮目相看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對這部分患者有了妥善的交代。」孫立忠欣慰地說。
因人制宜 鍛造「孫氏團隊」
「孫氏手術」的誕生簡化了主動脈弓部的手術方式,為廣大患者帶來福祉。但顯然,單靠一己之力,難以改變國內心臟外科患者看病難的問題。「需要將主動脈弓部手術技術推廣。」抓住問題關鍵的孫立忠,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尋找人才,而挑選的標準,正對應了心臟外科的職業屬性,「為人正、頭腦聰明且不怕苦。」
孫立忠解釋,人品為做事的根基,而聰明才智肯定也要一流,「因為這個行業,單純想幹是沒有用的,還要肯動腦子,會動腦子。」由於心臟外科的手術時間長、手術風險大,「年輕人怕苦是幹不了這個的,而安貞醫院一年至少要做700例急診主動脈手術。」要怎樣培養人才,才能承受住如此高強度工作?「這就需要良好的團隊,而團隊有了足夠的人才,才能應對這個巨大數量,各方配合好後,才會形成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