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據說,人在死之前都會有一定的預兆,有可能會突然清醒過來,也有可能會陷入神志迷糊的狀態,更有甚者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飢餓。
而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這一景象,無論人設在劇中是好還是壞,到臨死前都會流下生命的最後一滴淚水,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也是這樣嗎?
生理學解釋
生理學曾對這個問題作出了相應解釋:在人死後的4-5分鐘,瞳孔會逐漸放大並開始失去光澤,眼球也從最初的球體狀轉變為平體結構。
此時,身體是沒有血壓的,在眼睛內部的氣壓會迅速降低,外部環境的氣壓大於眼球內部的氣壓,這樣的氣壓差,導致人們死後亦可以流出最後一滴淚水。所以,人在死之前流淚再正常不過。
瀕死心理體驗
除此之外,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也會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臨死心理體驗。
生死這個自古以來就很敏感的問題,絕大部分人都避之不及,對於未知的事物,我們總會感到不解與害怕。
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將生死置之度外,因為未知實在太可怕了,大多數人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無法預知人死後會歸向何處,是否還能以現在的狀態存在?
流淚雖然也有生理原因的影響,但不少人更是將這一生的感慨匯集在最後一滴淚中。
無論生前是一名碌碌無為的平凡人,還是創建了無數豐功偉績的成功人士,在死亡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的無為或有為而產生差別對待。
所以,當人在面對死亡時,即使有再多對生的渴望,都顯得那麼無能為力。儘管古人對延長生命做出了很多探索,但最後都以未果而終,這再一次點醒了我們,天命不可違。
眼淚的含義
對於眼淚本身的含義來說,有反射性流淚和情感性流淚兩種形式。通常反射性流淚都是自然而然的單純生理落淚,如我們長時間不眨眼或眼裡有雜質時,便會有眼淚湧出。
而情感性流淚,顧名思義,是帶著有人類情緒的淚水,它深受情景影響。其中又包含比反射性更多的蛋白質,且其中也有一種類似止痛劑的化學物質。
人們常說,痛哭是一種治癒自己的方式,生活中那些愛哭的人其實更擅長保護自己,他們懂得將生活的不愉快以眼淚宣洩出來而非壓抑在內心深處
弗洛伊德曾經對生與死用最好的兩個本能做出了解釋——生本能與死本能。
從字面上來說,就是我們生命的力量和死亡的力量。生代表著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渴望,即每天吃飯、喝水、睡覺等,這都是源自生本能所採取的相關生存能力。
而死本能在弗洛伊德看來與生本能是兩個極端,是為了在時間與空間中獲得徹底毀滅而存在的。
死本能衝動多的人會出現相應的破壞、攻擊行為,而生本能衝動越多的人更願意將自己安於人世,懼怕將要出現的死亡。
人死前的流淚,有人說是因為最後關頭迅速對一生進行了梳理,然後對生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之情,但奈何自然規律不可違。所以,最後一行淚也是出於生本能對生命的最後堅持。
也有人說是因為內心遺憾太多,生命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一一實現,只能帶著悔恨和遺憾離開人世。
每個人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只有一次機會,而誰都想不留遺憾、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
人固有一死,不會因為個體的恐懼而對誰發布豁免權,我們很難在有生之年思考死對於個體的真正意義。因為人們都將其當作禁忌避之不談,但自古以來,無人能倖免。
所以,不管我們死後流下的那行淚是生理現象還是內心情感抒發,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我們意識清醒時,能否不留遺憾地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
- The End -作者 | 湯米參考資料:《Psychosomatic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