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0月19日報導:一株海棠在普通人眼裡平平無奇,但在植物專家眼中卻是珍稀寶貝,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日前,辰山植物園製作完成世界最大秋海棠模式標本,全株高達3.6米,刷新了眾人對秋海棠的認知。
今年九月,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田代科研究員在主要由辰山的科考人員組成的微信群裡發了幾張當天在墨脫縣野外考察的工作照片,其中一株碩大的秋海棠屬植物立即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屬(Begonia)為多年生肉質草本,常具根莖,僅在中國就有220‒300種,在西南山區不算罕見,但與以往所見相比,多為矮小體態。田代科研究員發現的這個種,經野外測量,全株竟高達3.6米!地面莖部最粗部分接近12釐米,比普通成年人握拳還大!
田代科研究員確認此種秋海棠為目前國產秋海棠最高大一種,經與上海辰山植物標本館溝通後,一致決定將全株製成大型展示標本,以迎接10月中旬在辰山植物園召開的中國首屆秋海棠學術研討會及同期舉行的辰山秋海棠展。
由於採集的活體過高,為了便於攜帶,只好用枝剪剪成4段,頂部枝條經折彎才能裝入編制袋。當時考慮後續研究需要,考察隊在有西藏自治區和墨脫縣林草局的野外考察及標本採集批文的情況下,結合該種的居群大小情況下,判斷採集1-2株標本對該物種的生存不產生任何影響,共採集了兩株,另外一株高2.8米。因擔心物流運輸時損壞,田代科研究員用報紙小心包好,於9月15日從西藏林芝乘飛機經成都帶回辰山植物標本館。
標本館館員拿到活體後立即著手處理,考慮後期需要拼接復原,首先對肉質化程度較高的主幹採用酒精消毒處理,用解剖針在莖幹表面密集扎孔,便於烘烤過程中水分的快速散發,將鼓風乾燥箱設置為85℃,莖幹用報紙包裹後進行烘烤和檢查,累計15個工作日(節假日用電安全不能常開)。枝葉部分,按照分枝情況,在地面鋪設約2平方米的吸水紙,分層壓制,每隔3天換一次紙,10天後大部分葉片和小枝幹燥完成。部分較粗的分枝經除黴消毒後繼續在鼓風乾燥箱烘烤直至乾燥。
10月14日下午,標本館工作人員將個體最高的一株秋海棠乾材料轉移至展廳,通過比對活植物圖片、各分枝編號等信息,在事先準備好的由桁架支撐的噴繪布上,採用熱熔膠裝訂,經過3個小時,終於復原了這株原高3.6米的巨型秋海棠標本,經過測量,這份標本寬2.54米,高2.92米。
經田代科研究員確認,這份標本來自一個潛在的新種,暫擬拉丁名為Begonia altissima(種加詞altissima意即最高的,極高的),且該種雌雄異株,雄株較雌株更為高大,因此這也將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一份雄性秋海棠屬模式標本,極具科研科普的價值。
植物專家不禁感慨,在如今調查相當頻繁的藏南地區,竟仍存在如此高大的「新種」,資源的本底調查還存在不少空白,辰山植物園秉承「精研植物,愛傳大眾」的使命,在科研道路上仍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