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對配音行業充滿好奇的文案策劃,在微信上給我發來一段話:「感覺配音行業沒有其它行業受關注,有沒有關於配音行業的調查報告呢?」
作為小眾行業之一,配音這份幕後工作,確實挺「鮮為人知」的。老實說,如果不是2018年《聲臨其境》的播出,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知道,還有「配音演員」這門職業,不會發現當年趙雅芝和葉童飾演的《新白娘子傳奇》,裡面白素貞、許仙、小青等人的聲音不是原音,而是配音演員張主蕙、劉小芸、陳美貞等人配的聲音。
1940年12月30日,我國在延安西北的王皮灣村創建了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身)開始播音,配音員的聲音宣告了這一消息,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人民廣播創建紀念日,也標誌著我國第一代配音員的誕生。
1949年5月,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譯製片《普通一兵》完成,譯製片配音事業開始得以發展。
1922年,萬氏兄弟製造的第一部廣告性質的動畫短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揭開了我國動畫史的第一頁。其後拍攝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遠播東南亞和日本地區,為我國動畫走向國際化作了鋪墊。
1926年,我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播出。
1928年,世界第一部有聲動畫《威利號汽船》公映,米老鼠形象正式誕生。
1935年,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播出。影片中,有一段「哄堂大笑」的聲音很難錄,萬氏兄弟分三組進行錄音,一組在前,發出較響亮的笑聲,另外兩組在左右,發出的笑聲稍低。有聲動畫片的出現,孕育了我國動畫錄音、配音的發展。
從1940年,我國第一座廣播電臺的創建,到1935年,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的播出,播音主持、動畫錄音員、配音員誕生至今,不過幾十年時間。這幾十年時間內,我國有聲事業的發展是曲折的。隨著全球化腳步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聽原聲,譯製片配音逐漸走向下坡路,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我國當今配音事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得歸功於網絡、科學技術的進步,國產劇、國漫、遊戲、綜藝節目等的盛行。它們的發展,讓配音演員這門幕後職業漸漸從幕後走到臺前,進入大眾視野。
在配音界,儘管有一部分配音演員已經為人所知,有一定的名氣,比如邊江大大、喬詩語、張杰、季冠霖等,但還有大部分配音演員是不為人知的。配音行業的「兩極分化」其實是有點嚴重的,名氣大的,聲音可能價值幾萬塊,名氣小,甚至一些「無名之輩」,配一次音,可能收入就幾百塊,甚至幾十塊。
由於小眾,市場不大不小,以及配音員們參差不齊的配音水平,雖然有底子,但配音行業在國內的發展始終不慍不火,難以走向高峰。
另外,配音員這門職業是比較辛苦的。同樣呆在密閉的空間工作,同傳譯員兩小時的收入可以相當於別人一個月,甚至一年的工資,而配音員,有的即便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錄音棚配音,賺得錢可能也只夠餬口。
在某種程度上,配音員的收入是偏低、不穩定的。而且,由於入行困難,現在大多數配音員都是通過中介接單。
每筆單子的收入=配音費-中介費
這種傳統的接單模式,不僅讓配音員富不起來,也令有配音需求的甲方頭疼。因為他們發現,每次託中介找配音老師配音時,預算總不夠。
甲方想像中的:配音費=預算
但結算時,甲方發現,預算≤配音費+中介費
這就是甲方必須頻繁講價的原因,因為最初拿到預算時,根本沒將中介費考慮在內。就像在外租房子,本來想著3000塊能將房子租下,結果經過中介折騰,要4000塊才能租。
繞過中介,直接找房東籤合同;繞過中介,讓配音員與甲方(客戶)直接交談,對接配音價格和配音要求。這就是《配音圈》正在做的事,這個行業「新秀」,正在打破配音行業傳統的接單模式,打造一種既能讓配音員掙錢,又能讓甲方省錢,直接、交易自由、平臺保障的全新模式。
「把交易還給交易雙方,讓他們自己做主。」目前,這種模式在其他行業已經有所建樹。「把交易還給甲方和配音員,讓他們自己做主。」這是配音行業的未來,也是《配音圈》正在打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