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做夢夢見了什麼都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小秘密。如果別人想知道你的夢,那就必須得由你親自向ta描述才行,甚至有關夢境內容的研究都只能這樣做。
不過,現在腦科學的檢測技術也越來越發達了,接上電極,做個掃描,能不能從中發現別人到底夢到了什麼呢?還別說,真有科學家嘗試過這件事。
2013年,在《科學》上就發表過一篇引人矚目的「夢境解碼」論文。通過核磁掃描,研究者真的對被試的夢境畫面做出了一點有意義的預測——不過,這其實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而且成果也還十分初步。具體有多初步呢……我們可以先來欣賞一下他們解碼夢境的成果視頻:
總的來說,效果十分迷幻_(:з」∠)_
科學家們為了解碼夢境做了哪些工作?首先,來自日本的研究者們利用三位被試收集了許多關於夢境和視覺的腦活動數據。這三位被試挺不容易的,要在狹窄的核磁儀(fMRI)裡面睡覺,而且剛入睡沒多久就會被叫醒,還得描述自己剛才有沒有夢到什麼畫面,畫面具體是什麼樣的。在短短幾天的實驗過程中,每個被試被叫醒的次數都在200次以上。通過這一過程,研究者得到了三人自述的夢境內容,以及對應的腦部掃描數據。
接下來,他們又找來很多不同的畫面,讓這些人在清醒時觀看,以記錄對應不同畫面的腦活動信號。研究者將這些原始數據全部餵給AI,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訓練出了一個「夢境解碼器」。最終,只要給這個解碼器輸入一段fMRI的相關數據,AI就會根據以往經驗給出自己的預測:這個人最有可能是夢到了什麼東西,而且還會根據圖庫來配上畫面。
與我們熟悉的夢境有些不同,他們關注的其實是人剛剛入睡的階段,這時候人的腦中也會產生類似夢境的視覺感受。至於為什麼只關注剛入睡階段的「夢」,研究者給出的理由十分現實:這樣所需的睡眠時間短,能叫醒被試更多次,短時間收割大量數據……
最終研究者發現,「夢境解碼器」確實能夠對被試夢到的畫面類型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推測,比如說,判斷他是夢到了「一個人」還是「一把椅子」。但是,它並不能真的還原出夢境的場景。
除了解碼結果還很初步之外,鑑於研究中的解碼過程很繁瑣,又必須要有當事人的大力配合,現在也不需要擔心自己夢境裡的隱私被人看光。但這些技術應該還是能幫助科學家們更多了解夢境的。
最後想說,幾位在實驗中被叫醒了200多次的被試,你們辛苦了……誰要打斷我睡覺200次我可能會打死ta吧_(:з)∠)_
信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32/639
https://www.wired.com/2013/04/dream-decoder/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酷炫科學(ID:SciencePorn),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