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半導體工藝的基礎是矽元素,而矽都是通過極其複雜的工藝過程從沙子從提煉出來的,耗費異常昂貴,而且容易汙染環境。
密西根大學化學與應用物理系教授Stephen Maldonado就指出:「現代電子學裡的結晶矽(crystalline silicon)是通過一系列能耗密集型的化學反應做出來的,溫度超過2000華氏度(1350攝氏度以上),還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現在,Maldonado教授和他的兩名學生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在180華氏度(82攝氏度)的低溫下就能提煉出結晶矽,這隻相當於火雞烘烤時的內部溫度。
他們這種方法的原理也極為常見,每一個廚房裡都能找到:糖在水中過飽和的時候,就會自發地形成晶體,就是我們俗稱的冰糖。
Maldonado教授說:「我們用的不是水而是液態金屬,我們用的不是糖而是矽。」
他們首先製作了一種包含四氯化矽的溶液,然後讓如液態鎵電極。金屬裡的電子於是將四氯化矽轉化成純淨的矽,並從液態金屬中分離出來。
Maldonado教授說:「液態金屬是我們這種工藝的關鍵。很多固態技術也能提供電子將四氯化矽轉化成矽,但只有鎵這樣的金屬才能在液態下完成矽的結晶化,而不需要額外的熱能。」
不過現在用這種方法得到的結晶矽極其微小,直徑只有0.5微米(兩千分之一毫米),但是研究人員們希望能繼續改進技術,包括使用其他低熔點的合金,以便得到更大的結晶矽,提高實用價值。
如果這種方法證明可行,前途將是非常光明的,尤其是在太陽能產業裡。結晶矽是大多數太陽能原料所必需的,但是成本非常高,迫使研究人員不得不努力尋找其他替代品。
Maldonado教授承認:「現在預言它能把矽的成本降低多少還太早,但是它有潛力成為一種靈活的、很便宜的、更環保的工藝。我們的終極夢想是只用一步就把沙子變成結晶矽。這並非不可能。」
密西根大學正在為這種新技術申請專利保護,並尋求商業夥伴幫助他們將其推向市場。說不定有一天,CPU處理器也可以這麼做出來呢。
液態金屬「超低溫」提取矽
液態金屬提煉出來的純淨矽晶體的電子顯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