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高的發電站高達1000米 利用太陽能可全年發電完全無汙染

2020-12-06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全球最高的發電站高達1000米 利用太陽能可全年發電完全無汙染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全球最高的發電站,高達1000米,利用太陽能可全年發電完全無汙染!澳大利亞正在準備建造一個規模龐大的太陽能風力發電站,「太陽塔」技術是指利用太陽輻射加熱空氣進而發電。 熱空氣會上升並以熱風的形式移動,當這些風穿過渦輪時,便會產生電能。 由於對流效應,熱氣流沿著「太陽塔」這根「大煙囪」以每小時35英裡的高速上升,推動「煙囪」內部特別設計的渦輪產生電力。

塔底入口處空氣溫度為70℃,空氣流速為15m/s,塔頂空氣出口溫度為20℃。到了晚上,白天積聚在熱能存儲單元中的熱能,此時開始釋放出來,繼續推動渦輪旋轉,因而「太陽塔」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

太陽塔通常為雙層結構,內塔頂部支撐定天鏡,中間安置太陽望遠鏡成像光學元件,在塔底或地下豎井內設置大型太陽攝譜儀及其它附屬儀器,以便對太陽進行多方面觀測。外塔頂部支撐圓頂和觀測室地板,從而減小儀器的振動。這座高達1000米的「太陽塔」發電容量達到200MW,足夠20萬戶家庭使用,每年要排放83萬噸的二氧化碳。

除了建造這個太陽塔之外,還會在這附近發展旅遊業。

你覺得這一個產熱,一個吸熱,這樣矛盾嗎?要是建在市區 是不是可以把汙濁的空氣往上排,城市空氣大為改善,也不會像現在這樣連續高溫了吧?

原標題:全球最高的發電站高達1000米 利用太陽能可全年發電完全無汙染

郵箱:chenchen#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根據專家的測算,每天地球上所吸收太陽的熱能高達八十億千瓦。而海水就可以吸收六十到七十億千瓦。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
  • 1萬塊鏡子反射的光,溫度超過1000度,還能發電
    亞洲最大塔式熔鹽光熱電站我國西北敦煌的騰格里沙漠,全年日照達3000多小時,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是太陽能發電站的理想場所,上萬面定日鏡,環繞著260米的集熱裝置,聚集的陽光可以形成超過1000℃高溫,這壯觀的場面不是科幻,而是敦煌的新地標——亞洲在建最大100兆瓦塔式熔鹽光熱電站。
  • 美國最大太陽能發電站:高空溫度達1000度,能把鳥直接烤焦!
    隨著人類對資源需求量不斷的增加,從而對生態環境也是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大家都知道,地球上自然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目前各國為了合理的利用資源,開始尋求新的可替代資源,而太陽能作為最優質的綠色能源,目前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原本以為低碳環保的資源,但是再利用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各種生態問題,例如對空中鳥兒的飛行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的鳥兒在飛行的過程中就被烤焦了
  • 「發電玻璃」橫空出世,建造物將全部變成發電站?
    「發電玻璃」橫空出世,建造物將全部變成發電站? 科學家潘錦功發明的這款「發電玻璃」又叫: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被譽為「掛在牆上的油田」!、可發電的半導體材料。 據了解,生產這樣一塊單片長1.6米、寬1.2米的發電玻璃,只需要55秒的時間,但它的光電轉化效率卻高達17.8%,每年可以發電260-270
  • 尷尬的伊萬帕:全球最大太陽能發電站惹爭議
    2月13日,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東南部莫哈韋沙漠的伊萬帕太陽能聚熱發電站(以下簡稱伊萬帕電站)投入商業運營,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設施。在過去3年多時間裡,建築工人們挖開了260萬平方米的沙漠,放置了超過17萬組陽光反射板,每組反射板包含兩張鏡面。
  • 全球唯一投射高倍聚光太陽能發電系統
    發明人--傑出青年科學家宋亮  太陽能熱發電,通常叫做聚光式太陽能發電,通過聚集太陽輻射獲得熱能,將熱能轉化成高溫蒸汽,蒸汽驅動汽輪機發電。按照太陽能採集方式主要可劃分為槽式發電、塔式發電和碟式發電。
  • 火力、水力、風力、潮汐、核能、太陽能、地熱發電方式優缺點對比
    火力發電廠的優點是初投資比較少,建設周期比較短,並且靠近電力用戶,但缺點就是能耗高、成本大,並且汙染比較嚴重。 水力發電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江河水利推動水輪機發電。它的優點是利用廣泛可再生,某些大型的水電項目還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等綜合效果。但水電站往往遠離電負荷密集的地方,且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生態破壞。
  • 2020-2026年中國太陽能發電站行業全面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
    我們生活所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都是因為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後,再由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  截至**來看,風電在可利用小時數、度電成本、補貼依賴性等幾方面都要優於光伏。  補貼缺口快速擴大是531新政的根本原因。
  • 光熱發電,太陽能利用的下一個蛋糕
    政策的出臺推動了太陽能熱電的發展,2015年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各省上報資料統計,我國已建成實驗示範性太陽能熱發電站(系統)6座,裝機規模為1.388萬千瓦;已備案(核准)在建的太陽能熱發電站12座,裝機規模為49.3萬千瓦;開展前期工作的太陽能熱發電站18座,裝機規模約90.1萬千瓦。
  • 太陽能光伏發電十大優點
    與傳統的火力發電和新型的風力發電、核力發電相比,太陽能發電是最理想的可持續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其十大好處如下:1、太陽資源分布廣泛: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太陽能是太陽內部連續不斷的核聚變反應過程產生的能量,儘管太陽輻射到地球大氣層外界的能量僅為其總輻射能量(約為3.75×10^14tw)的22億分之一,但其輻射通量已高達1.73×10^5tw,即太陽每秒鐘投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
  • 鏡子反射陽光發電——我國首座太陽能熱發電站運行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等單位的科學家利用這個原理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兆瓦級太陽能塔式熱發電站。日前,記者在北京延慶縣康莊鎮附近見到了這個剛剛通過驗收的新型電站。電站裡矗立著一個119米高的集熱塔,塔上有一個巨型吸熱器。在集熱塔的南側地面上,呈扇型分布著100面巨大的玻璃鏡(定日鏡),每面鏡子有100平方米。
  • 全球唯一投射式高倍聚光太陽能熱發電系統
    發明人--傑出青年科學家宋亮  太陽能熱發電,通常叫做聚光式太陽能發電,通過聚集太陽輻射獲得熱能,將熱能轉化成高溫蒸汽,蒸汽驅動汽輪機發電。按照太陽能採集方式主要可劃分為槽式發電、塔式發電和碟式發電。
  • 風力發電原理動態圖
    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 空氣汙染不僅危害健康,甚至還影響太陽能發電
    空氣汙染不僅危害健康,甚至還影響太陽能發電 2020-06-2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關注】太陽能光伏發電:從屋頂到沙漠的佔領
    目前,吐魯番屋頂光伏電站已經給3000多戶居民送電,隨著入住率的不斷提高,將會有超過兩萬人在這個新能源示範區居住。但目前,電站的建立和運行還面臨一些困難。吐魯番地區沙塵多,氣候炎熱,降雨量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春林:我們的電網無法延伸到的村莊和農戶發展這個分布式的光伏電,就(採用)小光伏電站,發展50000套小型分布式的光伏電站,來解決邊遠地區的無電地區的用電問題  可以預見,在未來,太陽能、風能等許多清潔能源,將會越來越多地進入千家萬戶。而這些都離不開相應的政策支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熔鹽系統工況分析
    浙江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依託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試驗和示範項目建設取得的成功經驗,將以通過驗證的自主研發裝備和技術,全力保障項目建設,力爭將項目建成全球光熱發電的標杆項目。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將以專欄的形式,陸續發表其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系列文章,以供業界參考。
  • 空氣汙染不僅危害健康 甚至還影響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是最經濟實惠的清潔能源之一,其產能已遠超其他新能源發電技術。在自然環境中 ,雲層對陽光的遮擋是影響太陽能發電率的主要因素;然而,近日《自然·可持續性》上的一項研究卻發現,大氣顆粒汙染物的影響是雲層的 3 倍。
  • 嚴重空氣汙染導致印度太陽能發電量損失高達25%以上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可以說是大刀闊斧改革,包括大幅降低太陽能產品的進口關稅,強制重新分配電力來源、澄清環評報告的規定不適用於太陽能發電廠等,讓太陽能開發商在建置基礎設施時豁免一些環境許可限制。 印度制定了一項宏偉的「卡穆蒂太陽能發電計劃(Kamuthi Solar Power Project)。2016年11月底,這座全球最大太陽能發電廠日前在印度南部正式落成。
  • 2020年全球電力報告(下)
    世界上最高的大壩在中國雅礱江上流的錦屏-I大壩(Jinping-I Dam),混凝土高拱壩,壩高305米,2013年建成。2020年最高的大壩將是大渡河上的雙江口大壩(Shuangjiangkou Dam),壩高312米。
  • 中國造出可發電玻璃,讓房子變發電站,完爆傳統的太陽能發電
    據統計,全球各地建築消耗了40%的全球電力。雖然現在有太陽能發電,但是太陽能板不透光、笨重、成本高,導致只能使用在大型的企業大廈的樓頂或者牆壁,未能實現普及。其原理是在絕緣的普通玻璃上塗抹上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由此製成可導電、可發電的半導體材料。 那麼4微米厚究竟是什麼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