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案例,27歲的小姐姐,之前從外地來北京參加的摘鏡活動。
小姐姐近視度數很高,右眼近視1675度,沒有散光,矯正視力1.0勉強;左眼近視1725度,散光100度,矯正視力1.0。
而且角膜還很薄,右眼角膜厚度463 μm,左眼461 μm。
這種情況雷射類手術肯定是做不了了,最終通過ICL植入實現了摘鏡。術後第2天雙眼視力就都恢復到了1.0。目前是術後半年,視力依然保持的很好。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ICL植入手術,是不是像宣傳說的那樣是可逆的,所以會比雷射更安全?
什麼是ICL植入手術呢?
摘鏡手術主要分為兩類:角膜雷射手術和眼內屈光手術。ICL,英文全稱是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中文叫可植入眼內鏡,是一種有晶狀體眼後房型人工晶狀體。
什麼意思?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鏡頭,在不改變你角膜和晶狀體的情況下,把這個眼內鏡裝到後房這個空間裡。
後房在哪裡?其實還有個前房,這兩個空間是以虹膜相隔。虹膜前面到角膜的這個空間是前房;虹膜後面到晶狀體之間是後房。
虹膜那裡有個結構叫做睫狀溝,ICL就卡在睫狀溝那裡。每個人眼球大小不一樣,溝到溝的距離也不同,就需要通過測量相應參數,再選擇ICL的尺寸大小。
ICL植入手術的方式比較簡單,只需要在角膜邊緣做一個小切口,然後將ICL固定到睫狀溝那裡就可以。
但是,有很多因素會影響ICL卡位是否合適。一般我們會用一個指標--拱高,來判斷ICL手術的安全性。
ICL手術可逆,所以很安全?
很多在宣傳ICL植入手術的時候,都會強調它是可逆的。就是如果發生問題,可以將ICL取出來,不像雷射角膜削掉了就沒有了。所以認為ICL手術更安全。
我個人不太喜歡這種說法。
因為ICL畢竟是一個眼內手術,它的風險其實會比雷射手術更加複雜。而且如果真的到需要把ICL取出來的情況,有可能已經對眼內結構造成了一些影響。
先回到我們前面提到的拱高這個指標。拱高,是指ICL的後表面到自身晶狀體前表面的最大距離。
它有一個理想範圍,這個值在250-750微米會比較合適。
如果拱高太高,說明ICL的位置過於靠前,會擠壓著虹膜往前,造成前房角變窄,導致眼壓升高。並且還會增加與虹膜表面的機械摩擦,引起虹膜脫色素,有導致青光眼的可能。
如果拱高太低,表明ICL位置過於靠後,離自身晶狀體太近,會增加發生白內障的風險。
不過隨著ICL晶體的不斷改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V4c型中央孔的設計,改善了房水循環,不術前不再需要做周邊切除術,術後前囊下白內障的發生率也顯著下降。
還有哪些常見的併發症
除了我們剛說的白內障的風險,ICL植入手術常見併發症還包括:高眼壓、光暈或眩光、ICL移位等。
高眼壓發生的概率蠻大的。
不同時段出現眼壓升高的原因也不盡相同。術後1天內發生的,主要是和手術中使用粘彈劑相關;還有些是術後1個月內,大多與使用激素內眼藥有關;剩下的大多就是和拱高過高有關。
術後發生光暈或眩光的情況還挺多的。
不少患者術後早期會覺得夜間視力差、夜間駕駛困難,主要是因為暗環境下瞳孔會變大,當超過ICL的光學區後就會導致未矯正區域暴露,或術後殘餘散光對視覺質量的幹擾也會變大。不過大多會在術後3個月左右減輕。
ICL發生移位的情況也不少見。
各種原因可能導致,如外傷等,不過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拱高異常。一般的旋轉或移位通過再次手術復位即可,有些如果是ICL尺寸不合適可能就需要置換ICL。
其它像眼內炎、眼底出血等併發症就較為少見了。
什麼情況優先考慮ICL植入呢
雖然我們前面說了些ICL可能的風險,但是它的優點也是很顯著的。
就好像最開始提到的小姐姐,如果在過去,她就只能繼續戴著厚厚的眼鏡,是ICL幫她實現了摘鏡,並且術後視力也很好。
因此,對於近視度數較高,做雷射手術需要切削掉很多角膜的人來說,可以優先考慮ICL。目前臨床上對於1000度以上,或者雖然度數沒那麼高但角膜較薄的也可以考慮ICL。
但是對於中低度近視,又特別年輕的人,如果眼睛條件做雷射沒問題的,建議可以優先考慮雷射。
因為不少研究都證實,拱高會隨著時間呈下降趨勢,表明ICL在眼內呆的時間越久,對自身晶狀體的幹擾或其它眼部結構的影響可能會更大。所以年紀越小做ICL植入需要更慎重。
當然,隨著ICL的不斷改進,比如具有更大的光學直徑的V5上市後,會有助於改善術後眩光。相信ICL植入手術會越來越好,當然如果能降降價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