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龍,一種巨大的草食性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7-9米長,2.35米至3.5米高,2至4噸重。
五彩冠龍,原始的暴龍類恐龍。巨頭、長頸,生有一對翅膀似的前肢,渾身長滿羽毛,看上去既像恐龍,又像鳥類,還長有鋒利牙齒。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它頭部長有一個紅色冠狀物,令人聯想起公雞頭上的雞冠。它頭部的鼻骨位置有一全明顯的骨質冠,"五採冠龍」這個名字也因此而來。
三角龍,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褶皺三角龍、究竟三角龍,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似鳥龍,白堊紀晚期的一種獸腳類恐龍,它們主要生活在美國、加拿大等北美洲地區。因為長得和大型鳥類非常像,所以才有了「似鳥龍」這個名字。似鳥龍的外形和大型的鳥類,如鴕鳥、鵜鶘等很接近,只是它們還保留著長長的尾巴。似鳥龍的頭部比較小,眼睛很大,所以視野開闊,有良好的視力。高大輕巧的體形和強有力的三趾能夠讓它們飛快地奔跑。
似鱷龍,意為「鱷魚模仿者」 ,是種大型棘龍科恐龍,擁有類似鱷魚的嘴部,生存於中白堊紀的非洲,約為1億2000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似鱷龍屬於獸腳類.,與現生的鱷類非常類似,他們依據化石頭部的形狀,將化石命名為似鱷龍,模式種泰內雷似鱷龍。
侏羅獵龍,一種小型的虛骨龍類恐龍,體全長只有約75釐米,生存於1億5千萬年前德國的侏羅山脈。
圓項龍,是已經滅絕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下目恐龍,成年體型約20米長,體重15-50噸。與其他長脖子的恐龍相比,它的脖子短得多,尾巴也較短,所以體格顯得更加粗壯、結實。
古神翼龍,翼手龍亞目的一種生物。在圖皮語裡意為古老的生物,是種生存於白堊紀巴西的翼龍類。古神翼龍在體型上呈多樣性,有些物種翼展長6米。
埃德蒙頓甲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從已經發現的幾塊幾乎完整的骨骼化石來看,其體格比現存最大的犀牛還要健壯,體重有4噸。埃德蒙頓甲龍的頭很小,身體龐大且覆蓋著大塊的骨板,體側長有大型骨刺。雖然埃德蒙頓甲龍性情溫順,但是為了自衛或保護幼甲龍,也會向大型肉食性恐龍發起攻擊。
原角龍,在希臘文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 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約1億—6500萬年前)的恐龍。為短肢四足動物,體長2米,體重1.5噸。齒長而鋒利。頸部有骨質殼皺,頜部肌肉碩大。可能以棕櫚葉為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