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挖掘過程中要避免的11大錯誤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2021-01-15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

1. 缺乏數據(Lack Data)

對於分類問題或預估問題來說,常常缺乏準確標註的案例。
例如:

欺詐偵測(Fraud Detection):在上百萬的交易中,可能只有屈指可數的欺詐交易,還有很多的欺詐交易沒有被正確標註出來,這就需要在建模前花費大量人力來修正。信用評分(Credit Scoring):需要對潛在的高風險客戶進行長期跟蹤(比如兩年),從而積累足夠的評分樣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關注訓練(Focus on Training)

IDMer:就象體育訓練中越來越注重實戰訓練,因為單純的封閉式訓練常常會訓練時狀態神勇,比賽時一塌糊塗。

實際上,只有樣本外數據上的模型評分結果才真正有用!(否則的話,直接用參照表好了!)
例如:

癌症檢測(Cancer detection):MD Anderson的醫生和研究人員(1993)使用神經網絡來進行癌症檢測,驚奇地發現,訓練時間越長(從幾天延長至數周),對訓練集的性能改善非常輕微,但在測試集上的性能卻明顯下降。機器學習或計算機科學研究者常常試圖讓模型在已知數據上表現最優,這樣做的結果通常會導致過度擬合(overfit)。

解決方法:

解決這個問題的典型方法是重抽樣(Re-Sampling)。重抽樣技術包括:bootstrap、cross-validation、jackknife、leave-one-out…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只依賴一項技術(Rely on One Technique)

IDMer:這個錯誤和第10種錯誤有相通之處,請同時參照其解決方法。沒有對比也就沒有所謂的好壞,辯證法的思想在此體現無遺。

「當小孩子手拿一把錘子時,整個世界看起來就是一枚釘子。」要想讓工作盡善盡美,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工具箱。

不要簡單地信賴你用單個方法分析的結果,至少要和傳統方法(比如線性回歸或線性判別分析)做個比較。

研究結果:按照《神經網絡》期刊的統計,在過去3年來,只有1/6的文章中做到了上述兩點。也就是說,在獨立於訓練樣本之外的測試集上進行了開集測試,並與其它廣泛採用的方法進行了對比。

解決方法:

使用一系列好的工具和方法。(每種工具或方法可能最多帶來5%~10%的改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提錯了問題(Ask the Wrong Question)

IDMer:一般在分類算法中都會給出分類精度作為衡量模型好壞的標準,但在實際項目中我們卻幾乎不看這個指標。為什麼?因為那不是我們關注的目標。

例如:

欺詐偵測(關注的是正例!)(Shannon實驗室在國際長途電話上的分析):不要試圖在一般的通話中把欺詐和非欺詐行為分類出來,重點應放在如何描述正常通話的特徵,然後據此發現異常通話行為。

大多數研究人員會沉迷於模型的收斂性來儘量降低誤差,這樣讓他們可以獲得數學上的美感。但更應該讓計算機做的事情應該是如何改善業務,而不是僅僅側重模型計算上的精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只靠數據來說話(Listen (only) to the Data)

IDMer:「讓數據說話」沒有錯,關鍵是還要記得另一句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如果數據+工具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話,還要人做什麼呢?

投機取巧的數據:數據本身只能幫助分析人員找到什麼是顯著的結果,但它並不能告訴你結果是對還是錯。經過設計的實驗:某些實驗設計中摻雜了人為的成分,這樣的實驗結果也常常不可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使用了未來的信息(Accept Leaks from the Future)

IDMer:看似不可能,卻是實際中很容易犯的錯誤,特別是你面對成千上萬個變量的時候。認真、仔細、有條理是數據挖掘人員的基本要求。

預報(Forecast)示例:預報芝加哥銀行在某天的利率,使用神經網絡建模,模型的準確率達到95%。但在模型中卻使用了該天的利率作為輸入變量。金融業中的預報示例:使用3日的移動平均來預報,但卻把移動平均的中點設在今天。

解決方法:

要仔細查看那些讓結果表現得異常好的變量,這些變量有可能是不應該使用,或者不應該直接使用的。

給數據加上時間戳,避免被誤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拋棄了不該忽略的案例(Discount Pesky Cases)

IDMer:到底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還是「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不同的人生態度可以有同樣精彩的人生,不同的數據也可能蘊含同樣重要的價值。

異常值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結果(比如價格中的小數點標錯了),但也可能是問題的答案(比如臭氧洞)。所以需要仔細檢查這些異常。

研究中最讓激動的話語不是「啊哈!」,而是「這就有點奇怪了……」

數據中的不一致性有可能會是解決問題的線索,深挖下去也許可以解決一個大的業務問題。

例如:

在直郵營銷中,在對家庭地址的合併和清洗過程中發現的數據不一致,反而可能是新的營銷機會。

解決方法:

可視化可以幫助你分析大量的假設是否成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輕信預測(Extrapolate)

IDMer:依然是辯證法中的觀點,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人們常常在經驗不多的時候輕易得出一些結論。

即便發現了一些反例,人們也不太願意放棄原先的想法。

維度咒語:在低維度上的直覺,放在高維度空間中,常常是毫無意義的。

解決方法:

進化論。沒有正確的結論,只有越來越準確的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試圖回答所有問題(Answer Every Inquiry)

IDMer:有點像我爬山時鼓勵自己的一句話「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登上山峰,但我知道爬一步就離終點近一步。」

「不知道」是一種有意義的模型結果。

模型也許無法100%準確回答問題,但至少可以幫我們估計出現某種結果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隨便地進行抽樣(Sample Casually)

降低抽樣水平。例如,MD直郵公司進行響應預測分析,但發現數據集中的不響應客戶佔比太高(總共一百萬直郵客戶,其中超過99%的人未對營銷做出響應)。於是建模人員做了如下抽樣:把所有響應者放入樣本集,然後在所有不響應者中進行系統抽樣,即每隔10人抽一個放入樣本集,直到樣本集達到10萬人。但模型居然得出如下規則:凡是居住在Ketchikan、Wrangell和Ward Cove Alaska的人都會響應營銷。這顯然是有問題的結論。(問題就出在這種抽樣方法上,因為原始數據集已經按照郵政編碼排序,上面這三個地區中不響應者未能被抽取到樣本集中,故此得出了這種結論)。

解決方法:「喝前搖一搖!」先打亂原始數據集中的順序,從而保證抽樣的隨機性。

 提高抽樣水平。例如,在信用評分中,因為違約客戶的佔比一般都非常低,所以在建模時常常會人為調高違約客戶的佔比(比如把這些違約客戶的權重提高5倍)。建模中發現,隨著模型越來越複雜,判別違約客戶的準確率也越來越高,但對正常客戶的誤判率也隨之升高。(問題出在數據集的劃分上。在把原始數據集劃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時,原始數據集中違約客戶的權重已經被提高過了)

解決方法:先進行數據集劃分,然後再提高訓練集中違約客戶的權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太相信最佳模型(Believe the Best Model)

IDMer: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解釋性並不一定總是必要的。看起來並不完全正確或者可以解釋的模型,有時也會有用。

「最佳」模型中使用的一些變量,會分散人們太多的注意力。(不可解釋性有時也是一個優點)

一般來說,很多變量看起來彼此都很相似,而最佳模型的結構看上去也千差萬別,無跡可循。但需注意的是,結構上相似並不意味著功能上也相似。

解決方法:把多個模型集裝起來可能會帶來更好更穩定的結果。

數據挖掘最重要的要素是分析人員的相關業務知識和思維模式。豐富的業務知識是設計有效的相關變量的必要條件,而分析人員的思維模式從另外一個方面也保障了設計變量的結構化和完整性。所以我們在掌握豐富的業務知識同時,如果能夠按照正確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將會發現解決問題並不是很困難的。

自:中國統計網

相關焦點

  • 大數據中數據挖掘的基本步驟
    ,數據挖掘過程定義問題、建立數據挖掘庫、分析數據、準備數據、建立模型、評價模型和實施。挖掘出潛在的模式,幫助決策者調整市場策略,減少風險,作出正確的決策。   數據挖掘是什麼   數據挖掘指從資料庫的大量數據中揭示出隱含的、先前未知的並有潛在價值的信息的非平凡過程。
  • 極光大數據:2018年電商行業研究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電商行業的概念與範疇本報告定義的電商是狹義的電商概念,即消費者通過網際網路進行一手商品購買的平臺,不含B2B和二手交易本報告將結合電商大數據以及電商用戶調研的數據,從行業運營情況、用戶評價、用戶粘性、用戶價值、雙十一情況、用戶畫像等多個方面綜合分析電商行業的情況
  • 如何全面解析數據並創造數據故事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在數據驅動操作中,它經常被忽視,因為我們認為這只是一項微不足道的任務。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再好的故事,如果沒有很好地呈現出來,也終究毫無用處!在一些公司中,分析任何事件的第一步是將故事載入其中。提問如,為什麼我們要分析它?我們能從中作出什麼決定?有時,單憑數據就可以講述一些直觀或複雜的故事,我們就不需要再運行複雜的相關性來證實了。
  • 貝殼用戶偏好挖掘的思考與實踐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背景1.1 什麼是用戶偏好挖掘用戶偏好,即對用戶內在需求的具體刻畫。通過用戶的歷史行為和數據,對用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刻畫與描述,利用統計分析或算法,來挖掘出用戶潛在的需求傾向。可理解:本質上我們希望對用戶的偏好信息進行編碼和傳遞,基於貝殼的業態,下遊不止有規則與算法,還有運營與經紀人等『人』,這對偏好挖掘輸出的可理解提出了要求。高維的偏好:在偏好挖掘工作中,另一個重點是,存在部分高維非序數偏好,比如房產場景下的地理位置屬性。如何有效的對高維偏好進行挖掘,是我們要面臨的第三個問題。
  • 當統計學遇上大數據——P值消亡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實際上,問題並不在數據中,而是P值出了問題,正如羅斯福大學的經濟學家史蒂芬所說,「P值沒有起到人們期望的作用,因為它壓根就不可能起到這個作用。」KarlPearson        很多統計學家誤以為關於P值的正式文獻是費雪發表的,其實不然,最早在文獻中正式闡述P值及其計算的,是統計學家Karl Pearson,你可能不了解他,但是他的Pearson卡方檢驗你一定知道,這篇關於卡方檢驗的文章當時被發表在《哲學雜誌》上,文章中一同被介紹的,還有一個被叫做「P值」的東東,見史料。
  • 銀行業深度報告:網際網路改變金融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眾所周知,信息不對稱是債權投資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引致的逆選擇過程將使得無人敢於對企業放貸。歷史對此提供了兩種解決方案: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間接融資方案下,銀行建立了一整套成本高昂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使得自身具備了信用風險管理的優勢能力。
  • 如何將數據科學與商業結合起來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因為當大家做數據分析的時候,你會發現上本質這個世界本身是非常高度關聯的,是有非常深刻統一性。任何事情都在改變,但是它的本源是關聯的,一個好的數據科學家,他必須把數據技術和藝術之間相結合。它必須從很深刻的人文觀,而不只是把它變成一種科學來對待。我們必須通過在商業上把它落地,在商業落地的過程中,證明我們各種的理論,我個人認為好的科學家必須有綜合的能力。
  •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網際網路數據研究資訊中心-199IT
    根據經濟學人全球生活成本指數,截至今年9月130個主要城市的138中商品和服務價格在過去一年平均上漲了0.3個百分點。
  • CheetahLab:2018中國人工智慧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如果把人工智慧產業鏈分為基礎層(大數據、雲計算等基礎技術和設施)、技術層(AI核心技術)、應用層(人工智慧+垂直細分領域)三類,那麼相比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的技術層來說,應用層的智能投顧、智能醫療、智能教育等似乎更能吸引投資者。
  • CheetahLab:2017年度中國app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又或者是,小鎮青年已經成為了移動網際網路世界的主流?2017年過去了,你是否懷念它?在這一年,改變不聲不響地發生著。獵豹全球智庫從數據出發,帶你俯瞰移動網際網路行業大震蕩。獵豹大數據顯示,短視頻app2017年的活躍滲透率增長了近兩倍,而這一年,短視頻app的日均在線使用時長也成功超越了視頻app。行動支付、網際網路金融、銀行app在2017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行動支付app的活躍滲透率增加了1.7倍,網際網路金融增加了76%,銀行app增加了47%。這一行業在理性和監管中繼續前行。
  • 大數據時代可能影響你的7個商業趨勢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有益的生態系統的出現,迅速的讚美或擴展能力的核心支持技術,在大數據案例中,大數據生態系統已經迅速集中一批技術提供者,例如:Hadoop,Cassandra,Accumulo,Oracle,IBM.那麼在大數據的生態系統中我可以看到哪些趨勢會出現?有一大批的技術公司努力構建一種no-sql技術,從而為大數據提供解決方案例如:hadoop。
  • FT中文:中國網際網路的「權力遊戲」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如今,更具顛覆性且不容忽視的力量主要以三家大型網際網路集團為代表,即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與騰訊(Tencent),合稱BAT(編者註:中國這三家大型網際網路集團名稱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是BAT,在英文中是「蝙蝠」的意思)。這三家公司在短短幾年內已經使中國的許多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為例。
  • 網紅電商如涵IPO路演PPT解析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
    解析:對商業模式中最重要的環節——KOL系統 進行說明。同樣使用了流程圖的形式說明KOL運作系統,清晰地展示了人、貨、錢在系統中是如何流動,形成商業閉環。月份增長了185% | 501個品牌,28家第三方網店 | 91家自營網店,客戶復購率39% | 擁有超過800家供應商 | 2018財年 GMV達20億人民幣,增長率達65%,收入9.48億元人民幣 | 2019財年 9月份預計實現GMV22億元人民幣,增長率31%,收入8.56億元人民解析:對商業模式中的數據進行擴展說明列舉了KOL
  • 乾貨 面向大數據的時空數據挖掘
    時空數據挖掘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正致力於開發和應用新興的計算技術來分析海量、高維的時空數據,發掘時空數據中有價值的信息。  面向大數據的時空數據挖掘的挑戰  儘管時空數據挖掘研究在近幾年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並得到快速發展,但與傳統數據挖掘相比,時空數據挖掘研究還遠未成熟。
  • Web網站分析:保證數據與業務的聯繫和價值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
    但所有這些分析方法或者模型僅僅都只是手段,沒有任何一種方法保證你一定能從數據中發現問題獲得洞察。即使是被譽為網站分析殺手鐧的細分也是一樣。這時,我們就像在數據和洞察間繞圈子。說的好聽點叫做在不斷的試錯(這種試錯的過程多半是在拼人品,碰運氣,多數時候都不會有結果),而其實就是在數據中兜圈子。這個過程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大數據的力量來自「大成智慧」資訊時代大數據的再認識 | 網際網路...
    大數據已成為媒體與大眾關注的新技術,大數據的應用也預示著資訊時代將進入一個新階段,但人們對大數據的認識有一個不斷加深的過程。1.2 從「資訊時代新階段」的高度認識「大數據」中國已開始進入資訊時代,但許多人的思想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經濟和科技工作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其根源是對時代的認識不到位。18-19世紀中國落後挨打,根源是滿清政府沒有認識到時代變了,我們不能重犯歷史性的錯誤。
  • 信息可視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實踐思考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本文以4個方向、10個案例來分析信息設計在新媒體藝術裝置中的實踐。,這個被塑造的社會由現實的世界延伸或轉移到虛擬世界:網際網路。通過獲取來自社交網絡中各人行為貢獻的數據,把現實和虛擬世界合成,每天塑造出一件真實地雕塑。這個雕塑是由網際網路這個延伸至社會雕塑概念的成果,把虛擬和現實世界的邊界模糊掉。
  • 深入淺出:如何從0開始學習大數據挖掘分析?
    在公司實際工作中,最好的大數據挖掘工程師一定是最熟悉和理解業務的人。對於大數據挖掘的學習心得,作者認為學習數據挖掘一定要結合實際業務背景、案例背景來學習,這樣才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大數據挖掘要做的就是把上述類似的商業運營問題轉化為數據挖掘問題。一、如何將商業運營問題轉化為大數據挖掘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把上述的商業運營問題轉化為數據挖掘問題?可以對數據挖掘問題進行細分,分為四類問題:分類問題、聚類問題、關聯問題、預測問題。
  • ...Online beta版本上線 | 網際網路數據資訊網-199IT | 中文網際網路...
    該產品順利上線是繼去年10月華大基因、阿里雲、英特爾在第十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上宣布聯手啟動搭建亞太首個精準醫療開發平臺後取得的首個重要成果。這也是首個完全部署在阿里雲上的大規模生物信息分析平臺。隨著生命科學領域數據爆炸式的增長,如何及時獲取、快速分析、安全儲存這些龐大的數據是研究者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 CPDA數據分析師講堂:如何避免大數據項目的危害
    來源:CPDA數據分析師網 / 作者:數據君 /一些組織並不僅僅是為了增強現有系統來處理大數據相反他們將其現有系統替換為使用Hadoop生態系統技術和/或基於雲的數據平臺構建的大數據湖,您如何避免陷阱和危害,從而可以利用大數據來獲得更多的客戶見解,改善運營並實現其他關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