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的學生因沉迷於MOBA遊戲《英雄聯盟》而無法自拔,嚴重影響了學業。這個遊戲真的在毒害年輕的中國一代嗎?讓我們來看看這位遊戲從業者是怎麼說的。
簡單的說,世間毒藥常有,能自持者不常有。
按先人的說法,若不為無益之事何以悅有涯之生。
若為悅有涯之生棄有益之事,如果題主認為這標準算是毒害。那我認為是的,以英雄聯盟為代表的遊戲在毒害年輕的中國一代。
引子:孩子
說件閒事。
上周飯局上,一位教育從業者的長輩,說起孩子的教育問題。他為讀初中的兒子沉溺遊戲露出痛心表情。LOL,DOTA2、頁遊、手遊都玩,跨度很大更換頻繁。他選擇的遊戲花樣翻新,都是同學和一起在玩的。
難怪自我介紹的時候,我說我是遊戲開發者,對方露出審慎和不安的打量。
席間旁人倒是有不少對孩子的建議,更讓我如坐針氈。
遊戲行業被電子海洛因的責難綁架到今天。按賈行家的話,身陷社會性複雜不屑的其中,總有些哀怨而難以總結的情緒。私德難以指望的今天,若以道德情感驅動進商業競爭領域,又時常催生一堆別有用心自上而下的禁令,令人惶惶不可終日。
感覺良知應該存在遊戲開發者的心裡。即使孱弱搖擺,仍應踮腳躑躅而行,絕不能給孩子們造成災難,是起碼的底線。仁義的遊戲企業,如果在商業化的銅臭裡敗下陣來,也算是體面歸宿。仔細想想難免讓人傷心。最難堪,是別人偶爾說「這並不是在怪你」,露出洞察熟悉的悲憫。
我曾經學過幾年傳播學。偶爾和人解釋,在仿真和擬像時代,遊戲恰好站在了符號學的最前沿,在文化產業,電影業駕馭著腎上腺素而遊戲業駕馭著多巴胺。遊戲在用超真實吞噬真實。
然後被人用錯愕的眼光打量。
沉溺遊戲的,未列席的這個孩子,恰好站在了傳播學,教育學和遊戲學界的交叉課題之中。
這個孩子,就是題主所說,被毒害的年輕中國一代中的一員。
一:毒害與毒性
插一句廢話,此題答案有所跑偏。
題主提了一個是非問句的問題,我差不多把200多條答案看了一遍,幾乎沒有答題者直面回答是否。
只回答說:
怪青少年沒有自制力。
怪應試教育和教育水平。
怪青少年娛樂生活的匱乏。
到底有沒有毒害呢?
這個題目下充滿了在清晰與不清晰之間搖擺的價值觀。代入感和情感層面不接受又不願意面對,通過一套連環的說法,看起來很客觀。
兩元分裂著的迴避這個問題本身。很有趣。
青少年的自制力不如成年人,在(以英雄聯盟為代表的)網遊這個細分娛樂品類裡,成年人一個個都陷進去了。我們對孩子們要求也太高了。
古今中外,人類始終都有尋求娛樂、打發時間、逃避現實之類的種種目的。去接觸各類娛樂方式。@肥狼說八十年代怪霹靂舞錄像廳,九十年代怪電子遊戲,進了新千年怪網絡是有道理的。往前有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往外有荼毒美國青少年的毒品和荼毒北歐青少年的濫交。
娛樂會使人沉迷,廢財乃至傷身。
作為娛樂的一項分支,網遊是效率最高且成本和門檻均最低的娛樂獲取方式。
我們不說個案,之前有統計數據青少年每年在電腦和移動終端上耗費的時間,以及遊戲和非遊戲投入時間的佔比。
扳指算算,作為遊戲開發者,我都必須承認有毒害。
上個月我耐著性子把齊格蒙特看完了,裡面有個小故事叫籠中人。
說現代社會人生活在籠子裡,被高科技的鏈條鎖著,每個人都有本舒適愉悅的書,高科技實現了極度擬真的圖像和聲音強化這種愉悅。一旦離開這種狀態,他們就會恐懼和迷惑,人變得樂於享用這種舒適,成為「懸掛在他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中之物。」
這本書的作者是丹尼斯·史密斯 (Dennis Smith),我覺得他被鮑德裡亞(Jean Baudrillard)影響了。我晚點如果還有空,打算說說鮑德裡亞和這題之間的關係。這裡先埋個伏筆。
「懸掛在他自己編織意義的網中之物。」這句話簡短而殘忍。我這個做遊戲的遊戲愛好者,簡直無力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