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換算惹「麻煩」
——探測衛星「葬身太空」
1998年12月11日,一枚「H2」型火箭騰空而起——運載著一顆探測火星氣象的衛星「火星氣候軌道器」(MCO),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預定它在1999年9月23日抵達目的地。
然而,NASA失望了——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MCO沒有進入預定的火星軌道,而是在遠遠低於預定的高度被錯誤釋放,最終陷進了火星大氣層,很快就不見蹤影而「葬身太空」。
為什麼經驗豐富的NASA,這次卻讓MCO「誤入歧途」呢?
經過緊急調查,NASA的官員發現問題竟然出在MCO上的一些資料,沒有把有關軟體中的英制計量單位準確地轉換成公制計量單位——錯誤來自承包該工程的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
原來,對於計量單位,包括太空工業在內的美國企業,使用的是略異於傳統英制的美式英制,噴射推進實驗室則使用公制;承包商理應把英制都轉換成公制,以便噴射推進實驗室每天兩次啟動小推進器來調整太空船的航向。導航員認定啟動小推進器的力是以公制的「牛頓」為單位。不料,承包商提供的資料卻是以英制的「磅」為力的單位,結果導致太空船的航向出現微小偏差。日積月累,終於「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這個「小偏差」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價值0.36億美元(連同一起探測的「火星極地著陸器」MPL等共1.25億美元)的MCO打了「水漂」!當然,還有其他損失。
因為忽略細節,在航空、航天、宇航領域引出的「麻煩」遠不止「經濟損失」——還有「殞命太空」。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先後在1986年1月28日和2003年2月1日「機毀人亡」,各有7名太空人殞命。這兩次悲劇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什麼重大錯誤:前一次僅是一個密封圈破裂;後一次是外部燃料箱中的一塊隔熱泡沫碎片脫落,而這塊碎片擊中了太空梭的左翼,使熱防護部件形成裂孔,導致超高溫氣體在太空梭重返大氣層時進入了機體……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