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斑翅鶥
■盧汰春
臺灣斑翅鶥的鳴聲似「嬌、嬌」之聲,輕柔嬌嫩,故而臺灣布依族原住民稱其「嬌嬌」。因其雙翼有美麗整齊的黑色和慄色斑紋相間排列,英文名意為「紋翼畫眉」;又因其頭部為慄色,有別於其他斑翅鶥,又名慄頭斑翅鶥。這種可愛嬌小的鳥僅分布在我國臺灣,是中國鳥類特有種。
1906年1月,英國探險家、專業採集者古費洛在海拔2440米的臺灣玉山山區首次發現臺灣斑翅鶥。英國鳥類學家格蘭特鑑定後,將其作為新種發表在當年的《英國鳥類學通報》上。格蘭特在文中寫道:「這個引人注目的新種並不需要與任何已知種進行對比,因為它的羽色如此與眾不同。」
斑翅鶥屬共有7個種,臺灣斑翅鶥是其中最晚被人類發現的;除臺灣斑翅鶥僅分布於我國臺灣外,該屬的其餘6種都分布於喜馬拉雅山麓至中南半島間,由此可以看出臺灣與喜馬拉雅山區在生物地理上的相關性。從外形看,臺灣斑翅鶥的主要特徵是頭部和喉部都呈慄褐色,後頸和腹部灰白色,帶有黑褐色條紋,與斑翅鶥屬其餘6種的羽色差異很大。
臺灣斑翅鶥並沒有嘹亮的歌喉,也沒有美麗、鮮豔的羽色,但鳴聲輕細、全身生有深淺不一的橄欖褐色羽衣。相較於生活在我國臺灣的其他畫眉亞科鳥,臺灣斑翅鶥顯得低調而穩重,其輕柔的鳴聲常被忽略,或被誤認為其他動物的叫聲。它樸素無華的羽色與枝幹的顏色非常接近,隱蔽性非常強。它們在高山間飛行或在樹叢枝丫間活動時,甚至與人距離較近,也不易被人發現,所以也有人稱它們是「忍者鳥」。
臺灣斑翅鶥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棲息於海拔1400~3000米的高山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通常以單種結群活動為主,常見五六隻組成的小群穿梭於中、上層樹林中,不作長距離飛行,但也曾有人見到單只臺灣斑翅鶥混入白耳奇鶥群中。一般而言,結群活動有助於臺灣斑翅鶥警戒天敵和交換覓食信息,提高覓食效率。
臺灣斑翅鶥雙翅圓短,爪纖細但強而有力,能在樹幹上爬行。它們能靈巧地倒懸於細枝上或在樹皮裂縫中啄食,偶爾也飛到林邊的草叢上,啄食喬木或灌木枝幹表皮上的節肢動物等。根據科研人員1994年的研究結果,在229次覓食記錄中,90%啄食枝幹表皮的節肢動物,1%啄食葉面的節肢動物,9%食果,如山櫻花、高山薔薇、胡頹子和玉山假沙梨的果實。科研人員在2002年的研究結果表明,臺灣斑翅鶥的覓食行為有36%發生在樹冠中、上層,50%發生在樹冠下層,灌層及草本層各佔7%。
臺灣斑翅鶥呈現明顯的單種結群現象,這或許是因為它們主要啄食樹皮表面的節肢動物,與大部分以葉面節肢動物為食的鳥類在資源利用上有很大差異。臺灣斑翅鶥無法加入其他鳥群獲得共同取食的好處,其他鳥類也難以加入臺灣斑翅鶥群,無法享受後者捕食的樂趣。
由於我國臺灣的中、高山森林曾遭大面積砍伐,臺灣斑翅鶥的棲息地已經縮小,目前的種群數較小。但它們不是人們的狩獵對象,因此生存尚未面臨危險。若當地中、高山造林能獲得成功,待以時日,臺灣斑翅鶥的種群數量也會增加。
(本文選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所刊)
《中國科學報》 (2014-12-29 第7版 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