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遜色於三星堆的四川遺址,出土1000多根象牙,專家不敢繼續挖
四川雖然閉塞,與華夏發源地——黃河流域相距甚遠,上古時代交流也不怎麼繁盛,但並不意味著這裡就是什麼蠻荒之地。雖說直到李冰父子開拓出名揚千古的壯舉後,這裡才取代傳統的關中,奪下了「天府」的美譽,但這裡自古以來就有獨到另類的文明,它的光輝同樣閃爍在中華大地上。
三星堆可謂是古蜀文明的一張名片,這個舉世矚目的上古聚落遺址,在國內外考古界都備受尊崇,甚至被加上「長江文化之源」的名頭。不過,三星堆沒能獨佔鰲頭,本世紀的另一大發現,雖說是作為「晚輩」,但文物和藝術價值絲毫不遜色於它。這就是坐落在成都西郊的金沙遺址。
金沙並不是指長江的上遊,而是一個叫金沙的城中村莊——事實上成都並不在長江邊上。說是郊外,那只是針對以前,以成都的發展建設速度,要說這裡是市區也沒什麼問題。2001年,正當工人們正在趕工修築一個新小區,挖掘機正在工地上奮舉長臂,大量泥土譁啦啦地堆積在空地上時,大家在泥土上發現了玉器的碎片,其中還夾雜著別的東西,很像珍貴的象牙。
當時正值三星堆挖掘工作結束沒多久,由於考古專家們對彼處尚存在很多疑惑,他們接到消息後,敏銳地反應到,這裡很可能會有一處同樣古老的遺址,或許能帶給他們新的見解。於是,這處沉睡了3000年的奇蹟,就此重見天日,向世人宣告降臨。
金沙遺址相較於廣漢的那個前輩,要稍微晚些時候,大致處於是商周年代。這裡同樣有完整的城市布局,宮殿、祭祀場地、平民聚集區和墓地,該有的一樣不少,說明這是古蜀王國的都城。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文物中,幾乎沒有發現和中原地區式樣相同的文物,而金沙除了同樣豐富的青銅器,還有金器和玉器,其中有的和遙遠的良渚文物非常類似,說明此時蜀地已經和山外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而且古蜀文明存在完整的遞進性。
金沙佔地稍小,但出土的文物品級卻一點都不低。僅在出土的2235件文物中,被評定為國家一級的珍品就有366件。考古專家們決定先整理已有文物,防止文物出土後,因來不及保護,而被氧化破壞。也就是說,目前公開的大約只佔整個遺址的10%,絕大多數還藏在地下呢。
在所有文物中,品相最高,同時也是金沙文化的代表,正是那枚「太陽神鳥金飾」。說起來,這件文物出土的過程極其驚險,運氣稍差一點,我們今天就只能痛惜它的消失了。起初工人們正常使用挖掘機工作時,這件文物被掩埋在泥土中,被鏟起來堆放到旁邊,歷經幾十個日夜的風吹雨淋,後來人們把土往回填埋時,它同樣沒被發現,繼續沉睡下去。回填的土比較鬆軟,不能直接當作地面,還要經過多次踩壓,最後還要用振動壓路機來使勁壓平,但它卻奇蹟般地毫髮無損。
這件珍寶是出土的文物中,含金量最高的物件,只有0.2毫米厚,20克重。它整體呈圓形薄片狀,採用了鏤空的設計,中間的空缺形狀像一輪烈日,弧狀的四周仿佛12道光芒。在內外圈四周,還有4隻神鳥逆時針盤旋飛行,和光芒的方向正好相反。它的構造仿佛現代常見的剪紙,極具藝術魅力和加工難度。
2005年,在候選的成千種圖案中,它被選為我國文物中,文化遺產的標誌,同樣也是成都市的標誌。13年,它又被列入不得借出境外展覽的保護品,可見它的稀罕程度。
除了各種文物,專家們還找到了1000多根象牙,足足有1噸多,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前輩氣象學家們的理論。據研究,幾千年前氣溫比現在高一些,比如河南的簡寫旁邊有個「象」,說明當時中原地區可能有大象生活,只是現在它們都遷到南方去了而已。河南有象,那南方的四川同樣會有。
不過,專家對這批象牙有點傷腦筋。3000年前的象牙保存極其困難,很容易風化成一捧粉末。他們試著取出一根,經過複雜地處理,前後花費4萬元,才能拿出來展覽。於是,剩下的象牙只能填埋回去,讓它們在黑暗的底下完好地保存。金沙遺址也不再挖掘,可能等到以後技術更發達、挖掘和保存手段更先進的時候,禁令才會解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