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意義,就是實現自我價值,最後能坦然地面對死亡。活得有多通透,面對死亡就有多灑脫。人類誕生也就200多萬年,智人出現才20多萬年,相對於50億年時間,人類現在連個孩子都還算不上。
「莫欺少年窮」,誰敢低估一個孩子的成長速度?當人類成年後,走出家園,出門闖蕩是必然的事。
地球將會怎樣消亡?
50億年後的一天,北極和南極的冰蓋將完全融化,全球掀起滔天巨浪。隨後,大量的水蒸氣升空形成厚厚的雲層,屏蔽太陽的陽光。不過要不了多久大氣將完全蒸發,並逃逸進入太空中。地球迎來它最終的末日審判。
而這一切,都是由於太陽不可逆的演化進程。由於核心氫燃料耗盡,太陽結束了它的主序星階段,其內核進一步被壓縮,開始氦聚變,同時外層部分氫將會被點燃,膨脹為一顆紅巨星。成為紅巨星後,太陽大氣層會迅速延伸至火星軌道,地球將被太陽的高溫所蒸發,最後回歸太陽。
當然也有人認為遠用不了50億年,可能20-30億年地球就會由於地核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而導致核心冷卻而不適應生存。不過根據推測,地球核心的溫度從地球誕生之初到現在也才下降了約500℃,再過50億年,還不至於就涼透了。
為何二級文明?
這是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按未來文明的能源消耗指數來劃分的一個宇宙文明等級。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宇宙中的能量恆定的,不會無故增加也不會無故減少,而文明的發展最終不過就是對能量資源的爭奪。
縱觀人類史的發展也不難發現這一點,只是到了宇宙中,所要爭奪的能量指數可不是一個小小的地球所能比擬的。於是,卡爾達舍夫籠統地將宇宙文明劃分為了三類,分別對應掌握行星能源、恆星能源、星系能源。
二級文明也就是我們能完全掌握太陽的能量之時,所應該達到的文明程度。按這種劃分法,人類還存在零級文明,剛剛開始開發地球的行星能源。而太陽的能量至少是地球的33萬倍,這樣看來人類要能掌握太陽的能量,確實有點像天方夜譚。
然而這樣的判斷,僅僅是因為人的線性思維,而文明是呈指數級發展的。
指數級的文明發展速度
人類第一次拿起工具可能是200萬年前,第一次使用火可能是100多萬年前,真正直立起來是70萬年前,開始會語言交流20萬年前,而真正運用工具顯著加大生產力也就10萬年,而在1萬年前開始圈養家畜,有了穩定的村子發展農業。而19世紀就從工業化到電氣化連跳兩級,過去50年裡核力又被發現,能量的獲取又增加了100萬倍。因為化學反應的能量僅以電子伏特來計算,而核聚變與裂變的能量則以百萬電子伏特來計算。
也就是說,人類僅用了歷史生命中0.01%的時間,就掌握了遠超過去所能控制的能量總和。所以只要人類不自己作死(破壞生態環境、意氣用事的核戰爭),順利度過年輕氣盛的青年時代,並成年的話,發展到二級文明可以說是必然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妄想,不少物理學家對此也有過推論。
遙望未來,我們能否殖民宇宙?
瑟賽克斯大學的物理學家約翰·巴羅(John Barrow)和圖蘭大學的弗蘭克·蒂普勒(Frank J. Tipler Tipler)在他們合著的《人類的宇宙原理》(Anthropic Cosmological Principle)中,描繪了一個樂觀的人類未來。
進過幾十億年的發展,人類的科技將呈指數上升,巨大的技術突破與發展,完全可以讓人類移居其他的恆星系統,甚至殖民宇宙。巴羅和蒂普勒認為,幾十億年後人類可能佔據大部分的可見宇宙空間,但他們並不認為我們能掌握超空間的旅行技術,卻可以以亞光速的速度在宇宙的遨遊。
在沒有超空間的旅行情況下,人類可以以亞光速的速度發射數百萬的「馮·諾依曼探測器」進入太空,尋找適合居住的星系。
「馮·諾依曼探測器」是根據馮·諾依曼提出的計算機原理,而演繹的一種未來智能探測器。它是一種能自我編程、自我修復,甚至自我複製的機器人。它們可以獨立於創造者,主動地去執行人類的命令,就像人類植入宇宙的機器病毒一樣,尋找目標地並建立自己的機器基地,再利用行星上開採的物質複製自身,探尋更多的星系,並向人類發射信號。
這聽起來似乎很瘋狂,但其理論卻具有一定合理性。
結語
當然凡事必有終點,即便人類能如我們預想中的稱霸宇宙,但宇宙也終有一死。
而現在所有的理論都揭示,宇宙要麼死於冰,要麼死於火。直到宇宙迎來最終的時刻,所有的生命一直都是被動的犧牲品,所以了解生命的殘酷,依然積極去面對就是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