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在世界盃上已經豪取8連勝的戰績,得到冠軍是板上釘釘的,這樣出色的表現也讓很多球覺得揚眉吐氣,中國體育在三大球中終於有一項運動可以處於世界頂級水平,實際上中國女排一直屬於爭冠的強隊,加上近幾年在郎指導的帶領下更是如虎添翼,有了質的飛躍。這不禁讓很多球迷產生困惑,為什麼同是三大球的男籃、男足、男排卻還是吊車尾?
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球員自身的問題,很多球迷老拿歐美國家的身體素質比黃種人更好做藉口,難道女排運動員之間就不差?當然不是,何況中國女排,女足發展的情況更加慢,男足與男籃成績差肯定是有原因的。諸如很多體育項目都沒能把這句話理解透徹,尤其是三大球中除女排以外的體育項目。
我國體育界一直有種比較錯誤的認識,過度地強調身體條件。選則人才過程中只看中身體條件,其它的都忽略了。其實李小龍自幼身體孱弱,性格懦弱,還是平足。這樣的孩子在現代是不可能被任何體訓隊選拔看中的,然而他在世界範圍的成功是不是證明了我們體育界選材時眼光的淺薄呢?
此外還有一個錯誤的認知是將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現象奉為真理。比如技術碾壓。總想著通過革新技術成為在本項目中的霸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羽毛球。很早的時候羽毛球有技術上的優勢,可是到後來我們自己放棄了這個優勢,所以現在羽毛球成績滑坡算得上是一個沒有正確指導思想的典例了。
足球、籃球職業化程度更高,各國更重視。
中國女排成績好,然而不得不說,三大球當中,排球的職業化程度最低。在市場化為導向的歐美國家,職業化程度不夠,勢必意味著從事這個項目就沒有很大的利潤空間,所以也就也就沒有那麼多人去打排球。
排球沒有直接身體對抗,對中國人相對有利。
三大球當中,只有排球是兩隊隔開的項目,沒有直接身體對抗。相對之下,足球和籃球都是硬碰硬的對抗項目,身體條件沒有優勢的中國人想要在這些項目當中取得好成績自然也就很難。八九十年代那會兒,中國女排憑藉超前的戰術和身材條件高大的歐美球隊對抗,到20世紀以後,中國女排在選拔上也更重視身體條件,一批身材高大的球員開始出現,彌補了中國女排身高不足的短板。發展到目前,中國女排綜合亞洲排球「下三路」的優勢,往上又和歐美球隊相差無幾,自然成績斐然。
中國女排繼承和堅持的團隊氛圍,每個人融洽團結,一片長勢良好的苗子在一起,結出美麗的碩果。所以沒有一帆風順的徵程,卻有光明的前程!
中國女排展示著世界領先的運動意識。郎平對世界排球的嗅覺和凌厲的發展動力,正是中國排球隊成長的原動力,要想發展不停步,就必須注入新元素,從世界一流的要求去做好每個位置,每個位置之間的配合才能達到更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