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歸根到底是運動,有著它背後的科學規律。中國女排之所以能夠達到世界巔峰,就是中國女排在取得巔峰的時段掌握了排球這項運動的科學規律,並成功在自己身上進行了自適應。而女足並沒有持續性的掌握足球這項運動背後的科學規律。相應的,一旦女排沒能掌握並適應排球的科學規律,那成績自然就會下坡,就會變差。
比如從雅典到倫敦的三屆奧運會,顯然女排已經明顯開始借鑑男排的高快結合,和血腥的發接發對抗,以及強力接應背後實質的對網長的利用,和右翼的牽制,這些思想逐漸一統江湖,而這時我們並沒有及時吃透這個規律,所以才會有北京周期的跌跌撞撞和倫敦周期的扼腕嘆息。其次,15年世界盃前女排接連爆出傷病,先是主力副攻徐雲麗14世錦賽受傷,接著接應楊方旭。
二傳魏秋月作為老將只是壓陣,也很難負荷高強度比賽,最最要命的是開賽前兩個月大隊長惠若琪查出心臟問題亟需手術,作為主要攻防核心因傷缺陣,這很可能是壓垮女排的最後一根稻草。女排世界盃重要性是奧運前最後一場世界性大賽,由於巴西不參賽,只有冠亞軍可以直通裡約不打落選賽,直通隊伍也可以更充分準備奧運,奧運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最後站在決賽場上的正是世界盃直通的兩個隊伍。
可這之前女排陣容,士氣已千瘡百孔,沒有人預想他們取到什麼成績,郎導作為總教頭左支右絀更是面臨空前壓力,這時候張蓉芳這個快要退休走路蹣跚大家口中無所作為的老太太走到了臺前,主動作為女排領隊與郎導一起率隊出徵,與郎導一起面對媒體公眾,分擔巨大壓力。這是她96奧運作為女籃領隊後再沒有的事,結局很美好,當頒獎結束全體成員幸福的大合影的時候,老太太也只是一拐一拐地笑著:等等我。
中國女排打的好還是靠國家隊體系。舉國體制是從全國人中尋找有潛力的人,特地的培養他們,轉職任務去參加奧運會。這種體制對拿金牌其實是十分有效的,我們是把全國人分成兩類,一類專門負責運動拿金牌,另一類不需要參加運動。用最少的社會成本實現了拿金牌的目標。中國人太多,有運動天賦的人即使不能全部選拔出來,也足夠了。全民體制是把體育作為基礎教育,每個人都必須參與,玩得好的可以表演給其他人看,可以教別人玩,就成了職業的運動員和教練。
拋開個人愛好、身體條件的差異,籃球和排球之間,男生首選肯定是籃球,女生可不是。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上,女排的關注度都比女籃強,雖然比不上女子網球,但女排在女子項目裡算是比較受歡迎的,收入也算不錯。在中國,還有政事因素,女排的待遇整體上比女籃要好。三大球裡面,足球籃球強調對抗性,女足女籃的觀賞性遠不及男足男籃,而女子排球流暢優美,別有一番味道,部分觀眾愛看女排不愛看男排,認為男排太大力簡單,沒有觀賞性。
最後,郎平除去一個專業隊員的精神財富,教練的專業技能,我覺得給女排帶來的最大的收穫就是,科學的訓練方式!排球高大化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高大化意味著折損大,08屆的那一屆天才運動員非常多,舉國體制,排球天才從來都有,但是巔峰時期耗損太多,職業生涯過短,就算出了球星也都是早早退役,浪費了太多天才,所以不要說什麼天才井噴,郎平正好碰到那些好隊員了,伯樂本來就少於千裡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