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編輯部收到了第二款極路由的產品——極壹s。極路由的創始人王楚雲稱2013是智能路由元年。這年裡智能路由的市場發生了很多變化。那麼作為「第一家吃螃蟹」的智能路由,極路由的這次升級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先說說極壹s的產品定位,極壹s是在13年11月6日的跟極貳一起發布的。極路由最鮮明的兩個特點是設置界面的簡化和app擴展,小編的理解是做一臺易交互又有可玩性的路由產品——給熟悉網際網路同時怕麻煩的非技術流用戶。
直觀的數據是這樣:天線由1根變2根,背後的網線接口從原來的2個擴充到4個,無線傳輸速率從150擴展到300Mbps,原有的4G內置存儲換成了一張8G的SD。其他的配置如CPU,小編認為這是極壹s的用戶不太關心也不需要關心的問題。
增加了2個LAN口
極壹s工程版贈送了一張8G的SD卡
另外做工方面,小編拿到的這臺是極壹s的啞黑工程版,可能是工程機的緣故,背後插槽安裝得不緊密。整體上,極壹s工程版的做工不如極壹細緻。
極壹s第一個明顯的改進是可以輸hiwifi.com直接進入設置頁,替代了原來192開頭的那串數字,這種懶人體驗不言而喻——輸兩次你就知道了。
初次接入路由後,只要3步就完成設置了(如果你不安插件的實際上只要2步,選擇外網連接方式+無線設置)。跟極壹一樣,這樣的頁面幹掉了更多屌絲給女神設路由的機會。
最後是可玩性,既然說了是給怕麻煩的非技術流用的,指的自然是路由上的app,也就是雲插件功能。截止到發稿,極路由的雲平臺上一共提供了21個app,其中各種應用商店的加速和WiFi管理佔據多數。
但小編一共只裝了4個(Google Play+App Store加速+視頻廣告屏蔽+手機遠程管理),原因很簡單——只有這4個對我有用,大部分的插件缺乏普適性。
準確地說是智能路由器的存在感,傳統路由器作為家庭網絡的基礎設施是沒有存在感的——大部分時間應該在角落裡吃灰,網絡掛了才有人想起它。從極壹開始的極路由在工業設計和UI上確實完爆了同價位傳統路由,但實際情況卻是小編在拿它換下TP-Link的WR842N(沒錯就是屌絲們最熟悉的那臺)後兩周極少想起極壹s的存在。
小編深以為存在感是區別智能路由和傳統路由的分割線——用戶從智能路由上獲得服務,路由廠商從用戶那裡獲得粘性;而作為工具的傳統路由是很難有粘性的。
那麼回過頭來看極壹s提供了什麼:
各種應用商店的加速,但下載app對普通用戶來說並不是高頻率事件;各種WiFi管理,但普通人的WiFi最好不需要任何管理。當然,這些特定的插件也有各自的窄眾群體需要,但這個體量會有多大?
最後還有一個普適性的視頻廣告屏蔽沒有提及,但對優酷土豆等視頻站們前15秒的廣告屏蔽真的是一項能夠長久的業務嗎?如果這項服務做大上量必然跟視頻業發生利益衝突。反之如果沒有做大,智能路由又要拿什麼去做大數據服務,跟家電廠商談智能家居中控呢?
上面的問題並非是單單針對極路由的問題,而是絕大部分智能路由的問題,因為大家都在這麼幹。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好意思管自己叫智能路由不?
相關:
硬體時代的巨頭和創業公司們
路由器也能這麼玩 極路由HiWiFi初體驗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