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前言:新版以環保主義代替舊版反思冷戰的主題,將舊版中的若干個人物設定集中到新版之中。作為一部科幻片,對環保主題的深化如浮光掠影,特效尚算合格然而缺乏誠意,只能成為科幻迷們口中的雞肋電影。
復刻經典,舊瓶換新酒,味道顯然會有所差別,不變的是故事框架:外星人來到地球警告地球人有滅頂之災,又大展威力,震懾一下地球人,最後判定地球人還有可愛之處,於是離去。變化的是滅頂之災緣何而來。1951年舊版打的是冷戰牌,2008年新版玩環保主義,這兩者都是時代寵兒,可以說是與時俱進。
好萊塢拍電影就是在玩股市,玩得好的大廠能夠帶動大市上揚,玩得不好的就只能跟大流,跟大流也是有技巧的,在預計到拐點的時候,就應該及時收手。新版電影裡,大鐵人的形象不過是比之前大上了數十倍,飛碟都被改成了光球,竟然還留著一個冷戰時代的大鐵人沒有動刀。也許外星人也是比較懷舊吧。新版之所以廣招指責最重要是這新酒不過是相對於1951年而言,如果將其放在科幻類型片中比較,無論是主題敘述還是特技效果都既無誠意亦無新意。
大地球主義很容易理解,就是那種以地球存在為最高利益,準確說,以地球人的存在為最高利益的思想,延伸之後,就有沙文主義、大國主義等等。科幻片中大地球主義和宇宙環保論總是對立的雙方。宇宙環保論是將地球放置在更大的空間中衡量地球變化對宇宙其他星球或者生物所產生影響是否有利的思想。本片中的克拉圖屬於那種喜歡指手畫腳的外星人,喜歡將道理說得非常明白,然後就以威脅人類存亡為由,要求人類屈從。這種橋段從有科幻小說就開始了,如果不說小說家們有前瞻性和預警性,那就是他們總能感覺到自身的渺小、人類對不測命運的驚恐。《地球停轉之日》新版依然相對謹慎地遵從了原著的意圖,而且還弄些上世紀科幻電影中彗星撞地球的討厭俗套。之後,我們就看到克拉圖先生和他的大鐵人拍檔展開這次常規地球之旅。
不得不說,拿大地球主義來說事,實在有點不堪重負。畢竟人類尚未和外星生命有所接觸,那科幻的形式來講一種還沒有成形的思想,實在有點矯枉過正。除了教育觀眾要注意珍惜我們身邊的環境和物種以外,我看不出這個主題和科幻發燒友的意淫帖子有何區別。更俗套的是,導演為了不讓地球毀於一旦,還是用人類豐富的感情世界做擋箭牌。無論是上一任外星人親口說愛上這個家還是小男孩最後在墓地痛哭,我都看不出來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最後會把愛賦予到地球身上。導演說得最多的是人類之間的愛,卻沒看到人類對地球的愛。這種邏輯上的偏差造成了觀眾觀影的隨意心態。
最可悲的是,本片的特技毫無優點,沒有一個地方是創新的。我簡單說三點。第一就是那個光球,第一眼看到就會想起北京奧運會上的那個大球,在《4400》中,未知之物就是以光球的形式光臨地球;第二是大鐵人,剛才提到不過是舊版的加大版而已,而且那種質感幾微型乎和《鋼鐵俠》中的大鐵人有得一比。第三就是那些微型金屬蟲子,所過之處全部化為金屬蟲子,但看過《星際之門》系列的朋友肯定會說這不就是複製者的設定嘛!
最後在中央公園一段,很容易想到在同樣的環境拍攝的那部《苜蓿地》,同樣都是在橋洞之下發生的最後大結局,似乎這個橋洞都成了好萊塢電影中的寵兒。科幻片特技做不好,基本上就壞掉一半了。這裡不僅包括CG,還有美術布景等等。可惜,美國人製造了太多災難,現在都審美疲勞了,肯定有最後的秘密基地,肯定有華盛頓特區或者紐約城的鏡頭,然後就是美軍的坦克飛機,再不行,就把自己的城市的地標物稍稍毀容一下。
可惜了原著作者,有時間得把原著好好讀讀,不然後來人都以為這部科幻名著不過是徒有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