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類毀滅計劃》一樣,當我看到《地球停轉之日》這個電影名字時,我是震撼的,覺得「哇,這名字好厲害」,然後兩部都是爛片——浪費好名字。
《人類毀滅計劃》是大學時看的,先下載了,然後故意選擇空閒的周末,準備一次性看完。結果真是一次性看完,只是覺得失望而已。
《人類毀滅計劃》這個名字很宏大,屬於整個「人類」群體的事件,但是電影全部力量集中於一家子的死裡逃生,別說「人類」就連一個小區的人怎麼「毀滅」都沒有。如果導演能廣而化之,形成一個波及整個人類,或者計劃事發地美國基層的「毀滅夜晚」,那應該是一部好電影。
畢竟「為了遏制犯罪活動,放縱全社會無罪12小時」這個話題非常有啟發性和社會性,在創新一事上也很有前途,以前的社會性電影很多,但是這一假設的電影很少。空白的市場最容易佔據,但是導演失敗了。
聽說續集也出來了,但是我已經沒有興趣去看了。
《地球停轉之日》也是一個好名字,但是電影確實不好。最重要的是結尾的升華做得不好。已經確認人類的種種無可救藥,然後發現「另一面」所以覺得人類還有救,就停止毀滅人類。
嗯……我只想呵呵。
這和我小時候看到的動畫有什麼區別。反派刷刷刷地要毀滅地球,主角團鏘鏘鏘地要拯救地球,最後主角把反派給感動了,反派停止了攻擊行為,還讚美了一番他原本所厭惡的東西。
敢情你外星人來地球前沒做好功課?
或者你外星人的媒體也是戴著濾鏡的,老是往你們的星球塞地球的壞事,而不把男主口中的「另一面」給播放出來?如果放了的,男主怎麼會到地球後才看到「另一面?」
男主口中的「另一面」,比如小男孩對他父親的思念,女主對小男孩的照顧等等,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地球上上演啊。
既然是無時無刻的事情,為什麼一直關注地球的外星人不知道?這不是媒體濾鏡是什麼?
《地球停轉之日》的套路平淡,劇情也平淡。大部分電影播放時間在120分鐘左右,過於注重日常,表現細節就會拖慢主線節奏,讓整部電影陷入一種無聊或者混亂的狀態。
畢竟觀眾是看主線的,不是來看支線的。
《地區停轉之日》裡塑造了一對關係複雜的母子——女主嫁給了一個有小孩的男人,而後這個男人在戰爭中死去,留下兒子讓她養。這一種複雜設定本身就是用來製造矛盾,講述「故事」然後平息矛盾,手拉手唱生日歌。
並不是說這不行,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依靠矛盾來推進的。但是導演無法將這一家庭線和主線結合起來。導致兩線分離,一旦劇情脫離主線,無論導演怎麼努力煽情,誘動觀眾去體會角色的內心,都會讓觀眾感到疲倦。
特別是現在觀眾看的電影太多太多了,各種煽情橋段都經歷了上百次,要想靠煽情就把觀眾的盔甲戳破,導演功力要很深啊。
《2012》也創造了一個關係複雜的家庭——男主和妻子離婚,妻子帶著兒子和女兒跟了另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對妻子非常好,對她的兒女也很好。但是妻子對男主依然抱有感情。簡單來說,這是一個藕斷絲連的家庭。
《2012》導演在處理這一家庭矛盾時,很完美地結合了主線——世界末日,讓這一家子齊齊踏上逃亡之路。充當了觀眾的導遊,從舊金山飛到黃石公園又到夏威夷(一片火海)最後到南海(青藏高原)。這也是觀眾對《2012》的家庭線不會感到厭倦的理由。
當然,在前往青藏高原的路上,《2012》的主線也為家庭線緩慢下來。給了不少時間給男主和妻子、兒女相處。但是這是在高度激烈的逃亡之後,這一緩和符合劇情和電影節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