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央美美術館的日本建築師,為何獲建築界「諾貝爾獎」

2020-12-05 新京報

美國時間3月5日,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在芝加哥揭曉,87歲的日本著名建築師、城市規劃師與建築學者磯崎新獲得該獎。磯崎新是第46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也是第八位來自日本的獲獎建築師。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將於今年5月在巴黎舉行。該獎是國際上公認的建築界最高榮譽,又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獎」。

日本建築師磯崎新。圖/視覺中國

為何是磯崎新?

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的評審辭是這樣寫的:「他兼具對建築歷史和理論的深刻了解,勇於擁抱前衛,從不滿足於複製現有;他對有意義建築的追求也反映在他自己的設計作品中,直至今日仍然不拘一格、不斷演進,其方式方法總有新奇之處。」

也許只有從他的經歷和作品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這段話。

磯崎新1931年出生在日本九州島大分,正與廣島隔海相對。14歲的他對於「二戰」中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記憶深刻,這也因此影響了他的建築理念。

磯崎新(右)四歲時。圖/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當我成長到足以開始了解世界的年紀,海峽對岸的廣島被投下原子彈,我的家鄉毀於一旦。我是在核爆中心附近長大的,那裡是滿目蒼夷的廢墟,建築物摧毀殆盡,甚至看不到城市的影子,我身邊只有兵營和避難所。因此,我對建築的最初體驗是一片虛空,我開始考慮人們應如何重建家園和城市。」

他曾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談到原子彈爆炸對於他建築生涯的影響。他說那次爆炸是他內心的一個障礙,他也認同大家對他的評價——一個具有悲劇意識、末世意識的建築師。

磯崎新在裡昂歌劇院。圖/普利茲克建築獎官網

1954年,磯崎新從東京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在丹下健三(1987年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帶領下,開始了學徒時期。1963年,他創立了磯崎新設計室。

磯崎新畢業之後的那段時間正值日本「二戰」後重建時期,磯崎新開始環球旅行。他在30歲之前進行了十次環球旅行,不僅遊遍了日本國內,還到訪了伊斯蘭國家、中國、東南亞以及美國。「只要有機會我就要這麼做,而且我一直在問自己:什麼才是建築?」

磯崎新的創作之路也是在日本戰後重建過程中開始,他為自己的家鄉設計了大分縣醫館及其附樓、大分縣立圖書館等改變了家鄉地貌。

大分縣立圖書館,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大分縣立圖書館,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磯崎新也是第一批赴海外建造樓宇的日本建築師之一。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評論磯崎新「深受『全球公民』理念影響的建築設計也真正走向了國際化。」

磯崎新第一個國際項目是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拱頂形式的美國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在這座建築中,他不僅用到了印度紅砂巖,還運用了黃金比例和陰陽理論,是典型的東西方互補。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渲染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磯崎新在建築上的很多方法是前衛、多變的,他會依據各種環境的需求和影響做調整。

例如,他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設計的聖喬治宮體育館,這是座能容納1.7萬人的體育館,當時是為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設計的。他採用了半地下結構,儘量地縮小建築的外部特徵,這樣反而突出了鄰近的蒙錐克山的風景。圓形屋頂採用了加泰隆尼亞拱頂技術建造,斜坡形狀則受到了佛教寺廟的啟發,所有的飾面材料都是來自當地可獲取的。

聖喬治宮體育館,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聖喬治宮體育館, 草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再例如,1990年開放的位於日本茨城縣的水戶藝術館,包括了一個可容納680人的音樂廳,一個可容納636人的劇院,一個藝術畫廊和一座具有地標性的、採用了Boerdijk-Coxeter螺旋結構的塔。

水戶藝術館,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磯崎新在中國也有不少代表作品。200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中央美院新美術館,當時設計的最大難度,就是要讓這座美術館如何與央美校園整體設計相協調。美術館的設計靈感來自磯崎新此前的一個「未完成」的設計。美術館建築以現代性的類雕塑建築曲線語言,與吳良鏞先生設計的美院深灰色彩院落式布局的建築直線語言形成對比,既衝突又融合。

中央美術學美術館。圖/美術館官網

又如,2014年落成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磯崎新在設計這座音樂廳的時候,音樂廳的外牆採用了陶磚,因為地處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保護區,陶磚的外牆很容易與周邊街區融合。在磚頭與磚頭之間,採用了隔空砌築,並沒有砂漿的開縫。而屋頂則像一個「大馬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曾向市民徵集暱稱,很多人以頗具上海味的「奶油小方」「餛飩皮」稱呼這座音樂廳。

上海交響樂團 音樂廳, 照片由Chen Hao提供

上海交響音樂廳外牆。圖/視覺中國

還有2017年重新對公眾開放的湖南省博物館。磯崎新也是從這座博物館所處的地理位置長沙和湖湘文化出發。磯崎新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湖湘文化四個字,在他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水」,是水汽帶來的一種氣場。因此,他將「漂浮感」賦予了這座博物館,就像一架隱形飛機。

湖南省博物館鳥瞰圖。圖/博物館官方微信

而在空間處理上,他也考慮到了參觀者的路線問題。很多人就是奔著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來到湖南省博物館的。最終磯崎新給出的方案就是觀眾進館後先到復原墓坑最上方,之後圍繞墓坑,一圈一圈往下看展品,再進入其他展廳。

觀眾參觀湖南省博物館。圖/視覺中國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磯崎新給世界建築帶來了什麼,那就是普利茲克建築獎給他的「他突破建築學框架,提出了超越時代和國界的問題」。

新京報校對 危卓

相關焦點

  • 愛爾蘭兩女性建築師同獲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Corrêa do Lago),日本知名女建築師、201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EMBT米拉萊斯-塔利亞布建築事務所建築師本妮德塔·塔利亞布(Benedetta Tagliabue),建築師、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王澍,以及普利茲克建築獎常務理事兼IE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瑪莎·索恩((Martha Thorne)。
  • 建築界的「諾貝爾獎」,2020年普利茲克獎揭曉
    北京時間3月3日23點,備受關注的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揭曉了。普利茲克獎官方宣布Grafton Architects兩位創始人、主持建築師——伊凡娜·法瑞爾(Yvonne Farrell)與謝利·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成為2020年第42屆普利茲克獎獲獎者。
  • 獲建築設計界「諾貝爾獎」的華人有誰?僅有貝聿銘和王澍
    多藝堂說藝術,今天不去評說我國的樓市如何,因為確實也不專業,但小編可以說一說與之相關的建築設計專業。說實話,我國在國際建築設計界名人真不多,能叫起名字的就那麼幾個,可謂鳳毛菱角。近現代最為有名的是梁啓超之子梁思成(1901-1972),他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 光線主導設計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之父,用建築徵服全世界!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這位享譽全球的著名建築師,將一生奉獻給了建築,但卻在前不久,一代華人巨星的貝聿銘就此隕落,享年102歲。上帝帶走了他,卻帶不走他那些遍布在全世界的傲人建築,善於用光線和玻璃折射作為設計手法的貝聿銘,把光線運用的出神入化,在他的建築作品中,光和空間的結合,讓空間變化多端!
  • 央美設計院長 網友評論亮了
    小編喊你看網友神評論啦~百聞神評論,精選每日用戶熱評,為你分享網友最新鮮、最犀利的觀點~下面給大家分享的熱點話題是【央美設計院長】,此消息一經曝出,在網絡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截止目前點擊量已達7062,2446位網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態度~快來圍觀,前排搶個沙發吧~
  • 這9座顏值爆表的美術館,詮釋出城市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真諦!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嵌入街區的分散展覽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是著名建築師西澤立衛的作品,位於日本青森縣內十和田市的市中心。建築被設計得更外向,並拓展了戶外活動。建築師認為,與其創作出一個大體塊的建築,不如發掘一種新的關係形式,並讓它在城市街道內發展而蔓延。布塞琉斯美術館藝術煥發城市活力 位於德國漢堡市中心的布塞琉斯美術館遷入位於阿爾特瓦大街12號的新址並重新開幕。
  • 「建築界」「蟻穴」主題民宿,打破傳統構建元素重構建築風格
    當建築師回歸工匠角色,脫離電子技術依靠積年的經驗對建築進行實體精準把控,作品便真正能夠匠心獨具。雕塑與建築的界限再次模糊,藝術與生活的距離逐漸拉近,建築師對於細節的追求才是真正的工匠品質。「闌珊宿」精品民宿酒店坐落在撫仙湖-小灣民宿區。設計充分考慮建築與地形環境的呼應。
  • 智利建築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榮獲2016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4日訊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當地時間1月13日,普利茲克建築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宣布,智利建築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榮獲2016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普利茲克建築獎是國際上公認的建築界最高榮譽。正式頒獎典禮將於2016年4月4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
  • 世界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去世 網友:上帝的曲線 天堂的水波
    世界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環球網報導 記者 白雪】對於每個建築師來說,大多數的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但對建築師扎扎哈·哈迪德是個例外。她的那些看似不真切卻美輪美奐的設計方案卻一次次的被付諸實踐,也一次次打動著在她作品下駐足的觀者。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哈迪德這三個字就是當今建築界的暢銷品標記」。
  • 他是建築界曠世奇才,翻修羅浮宮驚豔世界,和妻子一見鍾情到白頭
    全世界他設計的著名建築有100餘項,斬獲各種國際建築大獎無數,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也被他收入囊中。他是建築界公認的曠世奇才,是華人的驕傲。他就是貝聿銘!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但他卻是蘇州名門之後,他祖上曾是清朝的蘇州四富之一。他的叔祖是顏料大王貝潤生,他祖父貝理泰更是一名著名的金融家。
  • 現代「帕特農神廟」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竣工在即!
    來看大衛·奇普菲爾德的答卷01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翻新耗資1億歐今夏有望重新開幕2015年,密斯·凡德羅設計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決定對公眾關閉,進行翻新。密斯·凡德羅的著名格言:「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 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他憑藉現代主義而聞名。
  • 「建築界」越南橢圓幾何體建築,重新定義了辦公建築的功能
    位於河內新商業中心的Viettel總部是Gensler在越南設計並完成的第一個總部辦公大樓。作為越南最大的電信公司的樞紐,這座獨特的建築從統一的城市景觀中脫穎而出。優化的橢圓幾何體通過八個樓層相互連通的空間將員工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高能量的協作工作環境。
  • 「建築界」海口「雲洞圖書館」即將建成,MAD又一力作
    MAD建築事務所發布海口 "雲洞圖書館 "設計,這是一個複合圖書館和濱海步道驛站功能的公共空間,人們可在其中休憩、閱讀、放空、看海,周邊還可以舉行中型的戶外演出和音樂會。  「無盡的洞。每個小洞都是宇宙,也是一個個耳朵,讓人傾聽大海的精神世界。」
  • 藝術與科技融合:央美用3D技術「雲」展出畢業生作品
    至今日,中央美術學院2020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已在雲端展出5天,記者了解到,因為疫情原因,今年央美多個畢業作品都與疫情有關。此次畢業展以3D虛擬的形式完全還原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館,並等比例真實還原畢業生作品,觀眾可通過中央美術學院微信公眾號進入展廳欣賞。「這是一次難忘的畢設經歷。」
  • 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獲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金獎
    當地時間11月5日,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舉行Arcasia Forum 2019 DHAKA(亞洲建築師協會2019達卡)主題論壇。2019亞洲建築師協會年度建築獎頒獎盛典也在當晚舉行,「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獲得本屆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金獎(A-2多戶型住宅綜合體)。評委會對「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的評語是:東梓關回遷農居用儘量少的材料調色,完成了一個優雅的命題。
  • 日本又一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中國為何只有屠呦呦?
    日本方面自己的擔憂   日本《產經新聞》9月22日文章引述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鶴保庸介的話說 「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趕超。
  • 憑長沙這一網紅建築 湖大教授獲國際建築設計金獎
    11月5日晚,在孟加拉國達卡舉行的2019年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頒獎典禮上,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魏春雨憑藉其主持設計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獲得2019年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金獎。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是亞洲地區建築界最高建築設計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