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大班-號稱最毒的蛇,一口毒液能殺死25萬隻老鼠!
澳大利亞科學家做過一項研究,實驗對象包括多種劇毒蛇,結果顯示: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乾旱區域的蛇,僅僅是咬一口分泌的毒液就能將25萬隻老鼠殺死,當地人把它叫做「內陸大班」。從現有資料來看,內陸大班的發現時間可以追溯到1879年的時候,只不過那時候由於大家對它也缺乏足夠的理解,所以當時就將其當成了棕色蛇屬下的蛇類動物,但實際上它也是眼鏡蛇科下眼鏡蛇屬蛇類才對。
放眼整個眼鏡蛇屬蛇類,它們的體型都還算矯健,大部分成員的身體長度都能達到1.8米左右,現實生活中很多成年人都無法達到這個高度。但要論體型大小,內陸大班與巨型蛇相比就不算什麼了,它們只能算得上是中到大型蛇,如今現存數量也比較稀有。
實際上,由於內陸大班的自然棲息地分布範圍很狹小,所以一般人並不知道它們的存在,之所以會突然被大家認識,也只不過是因為其與生俱來的超強毒液。
毒蛇也會害羞:
內陸大班天生就能分泌劇毒,但它們並不是喜好打鬥的蛇類動物,反而大多數時間都是處於平靜狀態,所以,它也沒有被視為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蛇類動物。實際上,內陸大班的活動時間也具有典型特徵,早晨是它們最活躍的時間段,包括尋找食物、曬太陽和其他行動。
倘若天氣涼爽,它們也可能會在下午的時候出來活動一下,但這些蛇類動物十分害羞,並不會若無其事地在地面長時間停留,即便是飼養著也很難與其有太多互動。當然,好脾氣不等於願意被欺負,所以,一旦內陸大班收到刺激或威脅的時候,它也會將自己的頭部高高抬起注視目標對象,如果這個時候對象忽略了它發出的警告信息,便會被內陸大班攻擊,可能咬一口,也可能咬好幾口,這就看它的憤怒程度和對手被咬後的表現了。
為何皮膚顏色會因為季節更替而發生變化?
不像一些其他蛇類動物,會以多種動物為食,甚至還會直接吃掉自己的同類,野生環境中的內陸大班似乎更喜歡吃體型偏中小型的哺乳動物,尤其是同樣在當地生存的一種長毛老鼠,這倒是十分符合生物鏈種的「蛇鼠」環節。
由於內陸大班的毒液毒性很強,所以,它們無需再咬傷獵物之後等待期死亡,通常都是將自己獵捕到的食物直接吃掉。有意思的事情是,當地的這種長毛老鼠的現存數量會因為季節而發生變化,特別乾旱的時候就只有數量很少的長毛老鼠,這也導致了內陸大班需要在長毛老鼠多的時候做好脂肪儲備,遠沒有老鼠數量多的時候長得那麼胖,就連皮膚都沒有吃飽了的時候更光滑。
如果你在不同的季節看到內陸大班,它們看上去會有一些不一樣,哪怕是同一條內陸大班也會例外。內陸大班的背色不止一種,會由淺黃褐色過渡到黃棕色和深棕色,而這些複雜的顏色還會再冬天的時候變暗,並在夏天來臨的時候變淡。研究人員表示,內陸大班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膚色變化,很可能是因為氣候寒冷的那些月份需要更深的膚色來吸收足夠的熱量,而夏季的時候又需要更淡的膚色吸收相對更少的熱量。
為什麼毒蛇有毒?家裡出現的蛇是不是一定無毒?
在我國的野外環境中,雖然內陸大班這種毒蛇並不會存在,有毒的蛇類動物還是分布範圍比較廣,尤其是海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和湖南等地。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存在的三千多種蛇類動物中,大約有15%的蛇種是有毒蛇,而這個判斷依據主要也是分泌液體是否可對人構成威脅,而不是參照其他的動物來下定論。
蛇毒其實很複雜,雖然都是毒蛇,甚至還是同一條毒蛇,但不同毒蛇在不同時間噴射出的毒液都可能存在組成成分上的差異。之所以毒蛇有毒,本質上是因為它們體內有專門分泌特殊毒液的器官。為什麼毒蛇攻擊的時候不是直接噴出毒液,而是咬住目標對象?這是因為毒液在攻擊對象沒有創口的時候無法形成威脅,毒液需要侵入傷口深入到血液中才能發揮效應。
在我國,也有一些很多人都聽過的劇毒蛇,比如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尖吻蝮、圓斑蝰和白眉蝮等,民間也有一些分別有毒蛇和無毒蛇的方法,但是,即便是專門從事蛇類動物研究的人也不一定能區分的完全正確。所以,大家平時最好少出沒人跡罕至、可能有蛇類動物出沒的地方,畢竟一般人也認識不了很多蛇類動物,萬一被咬去醫院可能都說不出名字。
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要是不去動物園的話,可能很難看到哪裡有蛇。而像我這樣在農村生活過二十多年的人就不一樣了,小時候就很多次在路上遇到蛇,有的甚至比扁擔還長。在農村,有不少民房裡都出現過蛇,對它們的出現也格外寬容,通常都是用竹竿或其他工具轉移到外面。但是,並不是所有在家裡出現的蛇都一定沒有毒,所以,如果對意外闖入的蛇並不了解,最好不要貿然親自去轉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