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陸地上,生活著一種毒性非常強的蛇:內陸太攀蛇,一次毒液的劑量可以殺死20萬隻老鼠,或是100個成年人。正因為如此,所以內陸太攀蛇是陸地上最毒的毒蛇。(杜氏劍尾海蛇被稱為世界上最毒的毒蛇,但科學家發現,在LD50相同注射模式下,毒性最毒的蛇應為內陸太攀蛇。)
內陸太攀蛇
內陸太攀蛇的毒性屬於神經毒性以及心臟毒素。其中神經毒素主要作用在神經與肌肉的結合點上,阻止肌肉與神經產生聯繫。
而心臟毒素可以破壞肌肉組織以及加速血液凝固,我們知道,血液的流動可以為我們提供氧氣以及各種營養,如果血液在體內凝固,將會導致營養物質無法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還會使心臟停止跳動而死亡。所以患者被內陸太攀蛇咬到後,會開始覺得頭痛,噁心,渾身無力,如果沒有來得及及時注射血清,那麼會在短時間內而死亡。
內陸太攀蛇平均排毒量為44毫克,最大排毒量可達到217毫克,由於它的毒性非常強烈,以至於當它咬到獵物時,還沒等鬆口,獵物就已經死亡。
不過,關於內陸太攀蛇傷人的記錄非常少,截止到目前有記錄的只有11人。這主要是因為內陸太攀蛇喜歡生活在乾旱的平原與荒漠地區,而且全世界只有澳大利亞地區有分布,而它分布的環境人煙稀少。
再者,內陸太攀蛇雖然毒性強烈,但它比較溫順,如果不是遇到危險,它們不會對人類發起攻擊,而且即使發起攻擊,也會有幹咬的情況,幹咬就是不注射毒液,只是單純地咬對方。有記錄的被內陸太攀蛇咬傷的11人,大多是捕蛇人,研究學者以及飼養員等,所幸他們都及時注射了抗毒血清,沒有出現生命安全。
內陸太攀蛇的習性
內陸太攀蛇有一個親戚是海岸太攀蛇,它的毒性雖然沒有內陸太攀蛇強,但是它的分布範圍更廣,個頭更大,同樣具有較強的致命性。和內陸太攀蛇相比,海岸太攀蛇脾氣更為暴躁,所以致命性比內陸太攀蛇還要強。不過幸好,這兩種蛇在我國都沒有分布。
不過,如果我們去澳大利亞旅遊的時候,在內陸太攀蛇經常出沒的地區,還是要做好防蛇保護。
研究表明,內陸太攀蛇的毒性對恆溫動物的致死率非常高,這和其他的蛇類不一樣,這可能是因為它的主要食物是哺乳動物,毒液也隨之而發生了變化。
內陸太攀蛇喜歡生活在洞穴中,不過它們的洞穴都是搶奪的齧齒動物類的地盤,它們會先將老鼠等吃掉,然後霸佔它們的洞穴。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內陸太攀蛇會躲在洞穴中,等到氣溫涼爽一些時再出門覓食。
這是因為內陸太攀蛇屬於變溫動物,當外界溫度過高時,它們的體溫也會隨之而升高,而較高的溫度對健康不利,所以它們會在正午時分躲在洞穴中。
被蛇咬傷後急救措施
蛇分為毒蛇,和無毒蛇兩種,其中毒蛇有兩個尖尖的牙齒,咬人後會留下一個或者兩個傷口;無毒蛇則是留下一排傷口。
如果在野外被內陸太攀蛇咬到後,要立即包紮靠近心臟的一端,然後尋求血清的幫助。被毒蛇咬到後有一個黃金救援時間,只有40分鐘。如果不知道是被什麼毒蛇咬到,可以用手機拍下它的照片,分辨出毒蛇後,再尋找相應的抗毒血清。
如果被耽擱救助的時間過長,那麼在救治時難度會比較大,用到的抗毒血清也較多,而且救援效果也沒那麼好。
對於蛇毒,最大的忌諱是用嘴巴吸出蛇毒,這是因為人體的口腔內有許多黏膜,這些黏膜也能夠吸收蛇毒,用嘴巴不僅吸不出對方體內的蛇毒,還會造成對方中毒。如果對方用嘴巴吸出蛇毒,那麼他也要注射抗毒血清,也要進行醫療觀察。
總結
內陸太攀蛇雖然是陸地上毒液最強的毒蛇,但它致死率並不高,這主要是因為它的活動範圍主要是人煙稀少的地方,而且它們生性害羞,不會輕易攻擊人類,只有誤闖入它們的巢穴附近,以及對它們構成威脅時才會咬人。
和內陸太攀蛇相反的是它的近親海岸太攀蛇,雖然海岸太攀蛇毒液沒有內陸太攀蛇強,但它們生性兇猛,且個頭更大,分布範圍也較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較大。但它們在我國都沒有分布,所以不用擔心被它們咬到,不過如果去澳大利亞等地區旅遊的時候,在野外時一定要注意防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