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空調製冷運行回氣管結霜原因,好多書籍裡面少有分析,因為引起結霜的原因很多,有時很複雜並不是單一原因而是合力作用的結果,所以寫書的人乾脆不提,因為這個越解釋越說不清。製冷劑多粗管會結霜,製冷劑少粗管也會結霜(這點是謬誤),管癟會結霜,內機通風換熱差會結霜,環境溫度太低會結霜。究竟那一種或幾種情況引起結霜?看起來象這個又象那個,結論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莫衷一是,讓人抓狂。
在《製冷與空氣調節技術》這本書裡,美國人將製冷系統裡的節流器件稱呼為計量供液裝置。開始看到我很詫異,節流用的膨脹閥毛細管怎麼起了個古怪名字,後來才明白了其中道理。製冷劑在空調系統管路裡,當空調運行後系統從平衡狀態慢慢建立起高低壓,外機冷凝器裡製冷劑是高壓,內機蒸發器裡是低壓,高低壓的建立離不開空調的心臟壓縮機持續的吸排氣,還有就是毛細管的作用,因為毛細管的阻擋節流,使冷凝器裡的製冷劑壓力逐漸升高,而流出毛細管的製冷劑壓力降低隨著壓力降低溫度降低,液態製冷劑吸熱沸騰蒸發氣化,當系統高低壓力建立起來以後如果此時室內室外溫度溼度沒有變化時,一段時間以後(最少15分鐘)機器會穩定運行,溫度壓力穩定。
但當溫度溼度有變化時,機器運行狀態也會變化,一般室內外溫度變化可能會是這樣,室外溫差變化較大,室內溫差變化較小,象夏天晴天上午室外溫升很快,但是內溫升較慢,要比室外低5、6度,而到了夜晚室外降溫又很快,室內降溫慢,室內比室外反過來高5、6度,我說的是一般房間,在有些場所房間溫差變化要大很多,這些情況都使空調運行工況發生變化。
我要說的重點是,當室內外溫度變化時,這個冷凝器和蒸發器管路裡製冷劑的分配量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當室外溫度高的多時,冷凝壓力會升高,外機冷凝器管路裡的製冷劑量變少,較多的製冷劑供給了蒸發器,蒸發器裡的製冷劑量較多,如果這個時候室內的熱負荷不大即室內溫度和溼度不高,這個時候液態製冷劑在蒸發器裡可能蒸發器不完全,不能完全氣化,這樣的製冷劑流出蒸發器經粗管至外機回氣管路至壓機氣液分離器,如果這時回氣壓力在4kg左右或更低就可能會有氣液分離器罐至粗管出現結霜現象。
另有一種情況,就是室外溫度比室內溫度低的多,這個會使內機蒸發器缺液,這個時候製冷劑在室外冷凝器裡的量多,高壓壓力低,經毛細管節流後供給蒸發器的液態製冷劑量變少,較少的液態製冷劑在蒸發器裡能充分蒸發,甚至出現細管結霜粗管不結霜的現象。如果理解過熱度概念的話這些現象可以更好理解,這個這裡不多說。
那麼,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在實際維修中可以反過來分析粗管結霜的原因(粗管彎癟、蒸發器分支焊堵不算),我們可以先查看室內外環境溫度,如果溫差不是很大,那就要判斷內機蒸發器通風換熱情況了,室內溫度很低和蒸發器通風換熱差是基本等效的。反之室外機通風換熱差和室外環境高溫也同樣等效。以上絕非抄錄自某本書上,純粹瞎扯!如有不當之說請指正。如果您看了能解開一些疑問,我覺得幸甚!
原文:http://www.jdwx.info/thread-58357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