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人社建社70年 | 陳超英:我與陝西人民社的兩代情結

2020-11-23 澎湃新聞

編輯部往事(編者篇)

  

  上世紀70年代陝西人民出版社同事的合影  

  左起趙彥平、作者父親陳策賢、章彬、張如蘭  

  

  文/陳超英

  

  屈指算來,離開家鄉,告別陝人社,已經二十七載。星換鬥移,暑去冬來。在廣州,我似乎已經適應了這裡的一切,而與故土漸行漸遠。不料,冬季的一個早上,我剛打開手機微信,卻被孔明的一則約稿函攪動了內心的波瀾,記憶的閘門隨之打開,淡忘的往事竟一幕幕浮現眼前,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個我生於斯、長於斯、兩代人服務於斯的地方——陝西人民出版社。  

  一、兒時的美好記憶   

  從懂事起,我就愛上了陝西人民出版社這個有著濃鬱文化氣息的地方。那時我家就住在與出版社一牆之隔的出版社家屬院。當時坐落在北大街的出版社大院,滿足了我對文化單位所有的想像:一座歐式的三層小樓,環繞著高大的法國梧桐;春天食堂兩旁的紫丁香散發著芳香,紙庫後面的海棠花靜靜地綻放;秋天三排平房間隔的蘋果樹果子掛滿枝頭;用冬青圍起的小花園,月季花、玫瑰花、雞冠花、指甲花、石榴花爭相鬥妍。在明麗靜謐的環境中,辦公室裡一群斯斯文文的人在堆滿書稿的桌前聚精會神地伏案工作……想著都美。(隨著陝西出版業的發展,現在除了那棟破舊的小樓作為歷史見證外,其他已被拔地而起的大廈所替代。是後話。)   

  小學時,出版社之前出版印刷的《紅巖》《王若飛在獄中》等書停止發行,被大量堆積在球場和食堂,卻也為我們平添了很多樂趣。除了用這些書夾雞毛、糖紙,一群小孩子還用書搭成了「地道」和「堡壘」,整天爬上爬下地玩「捉迷藏」,這也算是我最早的「書海行舟」。   

  作者母親李巧玲女士,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未北京頤和園  

  那時上學除了學習「毛主席語錄」,學校基本沒有教材,更沒有作業。閒極無聊的我,被媽媽帶進了出版社的資料室。這裡,為我打開了一個知識的寶庫。為了怕讓人發現說閒話,我躲在資料室成排書架的角落,伴著落塵和油墨混合的書香,幸福地享受著知識的滋養:小人書、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各類童話、偵探小說、《兒童文學》《少年文藝》……高爾基、高玉寶、浩然、梁斌、周立波、李準、趙樹理、王願堅、杜鵬程、王汶石……凡是我能看懂的,統統「兼容並蓄」。可以說,我對文學的喜愛,得益於那時我媽「以權謀私」給我開的「小灶」。   

  上中學後,我也經常到李素梅阿姨管的資料室借書,但因把一本《愛甩辮子的姑娘》借給同學弄丟後,就再也無顏向李阿姨開口。至此,我與出版社的書緣戛然而止。  

  二、父母的摯愛職業   

 

 作者父親陳策賢先生  

  我的父親陳策賢,1956年從寶雞地委宣傳部調入陝西人民社做文學編輯,後長期擔任文藝部主任。我的母親李巧玲,1957年從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至陝西人民社,先在《陝西畫報》做記者,後進入美術編輯部做連環畫編輯,直到上世紀80年代,美術出版社獨立出去截止。   

  在那個「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時代,父母從未有過調離的念頭。他們以極大的工作熱忱,投入到他們所熱愛的出版事業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默默奉獻。而編輯工作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我也深受感染。父親為人純樸真誠、待人寬厚、工作勤勉,在陝西文學圈裡有著很好的人緣。無論是陝西老一輩的作家柳青、杜鵬程、王汶石、李若冰,還是後來的陳忠實、賈平凹、京夫、鄒志安等等,都和他有著深厚的交往和友誼。著名作家杜鵬程一直親切地稱他為「一字師」,而柳青在生命垂危之際,還讓女兒把父親叫到他的病床前,交代未竟之事。讓我最為感動的是,大概在1986年陝西作協召開的一次大會上,父親被授予為陝西文學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伯樂獎」。當時我陪父親參加了這次會議,從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和他手捧鮮花、熱淚盈眶的表情中,我對父親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他所鍾情的編輯事業有了新的理解。 

  

  作者母親李巧玲女士,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初秦兵馬俑展廳前  

  對於母親,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她歷史清白——別人的工作簡歷通常會出現五行六行以至更多,而她卻只有一行「陝西人民出版社」(直到美術社獨立出去後才又添一行)。編輯,是母親這一生唯一從事的職業。她正直善良、性格開朗、樂於助人,在群眾中有著很高聲譽。在工作上,她更是勤懇敬業,在我的印象中,她除了忙還是忙。當然,她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當時陝西的著名畫家劉文西、茹桂、王西京等都為母親所編的連環畫畫過插圖,中國最著名的連環畫畫家賀友直也與她有過合作。她改編自《三國演義》《水滸》的連環畫,出版後在市場上深受歡迎;她編輯的《帶響的弓箭》發行量達到260多萬,長期保持著陝西人美社本版書的記錄。   

  上世紀70年代未作者父親陳策賢先生陪同圖書作者遊覽碑林的照片  

  父母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把我從小放在外婆家,直到上小學才回來;妹妹則寄住在院子門口的武奶奶家,直到考上大學才離開。在他們離退休之前,我們家一直在社裡的飯堂吃飯,家中基本不開夥。離退休後,他們才算過上了正常居家過日子的生活。  

  三、被動的人生轉折  

  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高考上學。畢業後被分配至共青團陝西省委,在組織部工作若干年。那時,團省委工作氛圍很好,大家的上進心很強,我處在工作一線,下基層調研、蹲點,搞團組織整頓、建設,一年到頭都在奔波,忙並快樂著。原以為我會走上一條從政的道路,誰知在1985年命運卻發生了轉折。   

  改革開放後,我國出版業迎來了春天。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做編輯的父母,揚眉吐氣,活力煥發,找回了職業的神聖感,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編輯工作中,出差、組稿、編書,常常熬夜加班,看到他們每編出一本好書的喜悅,我打心底替他們高興。   

  上世紀八十年代,沐浴改革開放春風,奮發向上、獻身「四化」成為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寫照,青年讀物也應運而生,深受廣大青年歡迎。由於市場看好,陝西人民出版社抓住時機,宣布成立青年讀物編輯部。 

  

  1990年春遊時,與青年部同事的合影  

  前排左起雷波、蔣麗;後排左起何大凡、陳四長、孔明、作者  

  在物色人選時,時任經濟理論編輯部主任的朱玉,向社領導推薦了我。理由:他看過我的高考作文,認為我文字不錯;還有我在共青團工作熟悉、了解青年情況。我父母得知後,喜出望外。在他們眼中,編輯是一個有文化內涵、受人尊敬、值得託付終身的職業。於是,反覆給我灌輸做編輯的種種好處。   

  一邊是已有一定基礎並會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工作單位,一邊是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內心糾結許久。最終,還是遂了父母的心願,答應調到出版社。   

  當我以「子弟兵」身份回歸時,看著熟悉的環境、熟悉的面孔,兜兜轉轉一大圈我又回到了人生的起點,惟有喟嘆命運的神奇。  

  四、難忘的歲月留痕  

  青年讀物編輯部,我是第二個報到的人,先於我的是李端。李端個子不高,卻絕頂聰明,口才一流。經常聽他侃新觀念、新思潮以及鍛造、架構、河床等新名詞,被他忽悠的五體投地。接著,蘭大才子孔明分配進來。我們仨一開始,先由政治理論部的領導代管,直到部主任陳四長從《當代青年》雜誌社調入後,青年部才自立門戶。之後,隨著蔣麗、雷波、何大凡的加盟,青年部兵強馬壯、臥虎藏龍,成了全社最年輕的隊伍。當李端過早地離開我們南下深圳後,青年部的六人組合,一直延續到我南下廣州。   

  

1987年青年部春遊的照片。後排蔣麗,前排左起孔明、李端、作者、陳四長  

  至今,我都非常慶幸,能有緣與部裡所有的人成為同事。主任陳四長寫得一手好文章,思想開明、處事溫和,善於營造民主寬鬆氣氛,給了大家自主開發選題、組稿的空間,使年輕編輯得以迅速成長,我本人即受益於此。就拿我當時組織的一套「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叢書為例。當我將選題思路向他匯報後,立即得了他和當時分管副總編輯朱玉的肯定,並鼓勵我放手去做。有了他們的支持,底氣大增,我便單槍匹馬地闖到廣州、深圳、武漢、上海等地落實作者、拿出編輯方案。在編輯出書的過程中,只要遇到困難,他都會盡力幫助解決。這套書叢書出版後,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榮獲了教育部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和北方十五省優秀圖書獎,參與寫書的那批作者也由當年的講師,全部成為了教授、博導。   

  除了工作上的進步和收穫外,讓我最感念的是青年部當時那種朝氣蓬勃的工作氛圍和關係融洽、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就拿1990年編輯的《向雷鋒同志學習》來說,陳四長主任一聲令下,部門六個人立即擼起袖子,找材料的找材料,剪的剪,貼的帖,編的編,在歡快的氣氛中,僅用了短短兩三天就完成了任務,並收到了印數80幾萬的好消息,讓大家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   

  業餘生活,也是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的。幾乎每個春天,我們都帶著乾糧,騎著自行車,暢遊在西安周邊的山野鄉村,輕鬆愜意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滋養;早上一上班,常常會有人把從家裡帶來的特色早點、小食品拿給大家分享;中午聚在辦公室,大家或是樂此不疲地打著康樂棋,或是鬥智鬥勇地下著軍旗、象棋;下午閒暇時,大家愉快交談、分享著各種有趣的信息和事情;作者找上門,本來只是某個人的朋友,可後來聊著聊著就成了大家共同的朋友。就拿孔明來說,他才思敏捷,文章高產,交友廣泛。到編輯部找孔明的報刊編輯、作者、朋友居多。每次他們的到來,都會給編輯部帶來歡聲笑語和不乏八卦的談論話題。   

  至於同事之間的關係,就更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在我眼中,陳四長像似兄長,敦厚寬容,對下屬從無重話;孔明、雷波,像似兄弟,敏學好思,處事得體紳士;大凡、蔣麗勝似姐妹,善良大度,待人巴心巴肺。   

 

 2007年與孔明和妹妹拍攝於賈平凹文學館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意指女人多了,容易產生矛盾,滋生是非,鬧得不可開交。而我和大凡、蔣麗之間卻從未紅過臉,更多的則是無話不談,毫無芥蒂。我記得當時分管我們的副總編輯朱玉曾當我面說,「像你們部門三個女人處得這麼好的真不多見。」我把此話理解為是對我們人品、修養的肯定和褒獎。他說的不錯,我們三個人不僅當時關係很好,即使分別多年,彼此的掛念還有增無減,友誼的小船仍風正帆懸。   

  我在陝人社青年編輯部工作的八年,是我編輯生涯的第一個驛站,也是我從青澀走向成熟的過渡。在這裡刻下的歲月痕跡,成為了我日後在出版業繼續打拼的動力。雖然我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廣東出版,但我永遠感激陝西人民出版社——這個我「夢」開始的地方。

  

  作者陳超英近照  

  陳超英,1957年生人,中共黨員,編審。1985年由共青團陝西省委組織部調入陝西人民出版社青年編輯部,1993年調入廣東省新聞出版局《書報刋》編輯部,1995年調任廣東人民出版社青年讀物編輯室主任,2004年調任廣東省出版集團出版資源部副總監。現受聘於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出版處,任專職審讀員。

  

  2021年元月中旬,陝西人民出版社將迎來70年的歷史時刻。即日起,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陽光報》、陽光網、《陽光報》新媒體,面向全國有獎徵集與該社70年歷史有關的優秀文章、圖片、短視頻,歡迎全國的作者和讀者踴躍來稿。徵文分為三大類,文字類、圖片類、視頻類,其中文字類設置了三個欄目,分別是:書海鉤沉(作者篇)、編輯部往事(編者篇)、讀書識「人」(讀者篇)。歡迎廣大作者、編者、讀者朋友踴躍投稿。  

  ★投稿地址是1768825103@qq.com,來稿務必寫明作者姓名、地址、聯繫電話,以便編輯稿件時聯繫。  

  ★徵稿時間截止到2021年1月1日結束。2021年元月中旬公布獲獎結果。

相關焦點

  • 「契約與背叛」:陝西地建集團與陝臺、陝報的恩怨糾葛
    陝西地建集團一而再再而三違背承諾和約定,陝臺職工依然選擇相信這家企業,實在是天真爛漫,單純得可愛。除了陝臺,陝西另一家主流媒體—陝西日報也有相同的遭遇。實際上,陝報與陝西地建集團的合作要早於陝臺。根據兩家協議,由陝西地建集團開發陝報職工家屬院——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的南山花園項目,該項目於2015年實現項目招標,三年後,南山花園竣工,建成交房。
  • 陝西中的「陝」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有陝西卻沒有陝東?
    華夏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地域劃分也同樣有著很深的淵源,像我國很多地名都是由古地名延續下來的,到現在人們看來都會產生誤解,比如「陝」。陝西作為我國古代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它的名字由來可以追溯到西周,可是很多人肯定對於「陝西」也有很多疑問,為什麼沒有「陝東」、「陝北」呢?現在的「陝縣」和陝西又有什麼瓜葛呢?
  • 「陝」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陝縣不在陝西?為何有陝西沒有陝東?
    現在說到「陝」字,大家想到的肯定就是陝西省了,這個字似乎除了用作地名還真沒什麼地方會用到了,但是啊,「陝」現在還真不是陝西獨有的,還有一個地方以前叫陝縣,現在叫陝州區,它就不歸陝西管,而是歸河南三門峽管。額…也就是說,「陝」是指陝西,但「陝縣」則是歸河南,這到底是什麼個情況啊。
  • 闢謠「陝西農村人不洗澡」,「辣眼睛」的N+種老陝洗澡方式
    文|城市觀察123陝西農村人不洗澡,不知何時何地,陝西農村人在網上被戴上這樣的帽子!這麼明目張胆地黑咱陝西農村人,讓我一個土生土長的老陝實在看不下去。且以我二十多年有限的生活經驗,還原一下那些年身邊老陝洗澡的N+種方式,不光謠言不攻自破,還可以感受到我們老陝樸素的聰明才智。
  • 9大細節看新陝足隊徽(圖)
    五洲俱樂部的一位官員昨天對華商報記者說,體現陝西元素的部分主要有四塊。一個是陝西的英文字母拼寫「SHAANXI」;其次是城牆的紋路標誌,這一部分作為陝西人在隊徽中比較容易辨認;不僅如此,城牆的整體造型是展翅高飛的兩翼,兩翼下方是一隻雄鷹,意味著騰飛的陝西足球夢。
  • 盧光琇父女:兩代遺傳醫學專家的70年「政協情緣」
    盧光琇講述父女兩代人與人民政協的不解之緣。湖南省政協供圖中新網長沙9月23日電 題:盧光琇父女:兩代遺傳醫學專家的70年「政協情緣」作者 劉著之「我和父親兩代人一同見證了政協為國為民所作的貢獻和政協事業的發展,政協這個大平臺也促進了我們父女自身的成長與事業發展。」
  • 揭秘新陝足隊徽9大細節:城牆代表陝西足球夢騰飛
    日前,陝西五洲足球俱樂部在其官微上掛出了一個新的頭像,網友們都認為這是新陝足的俱樂部隊徽。由於隊徽中沒有球迷熟悉的「西北狼頭」的形象,一些球迷認為這是對陝西足球缺乏傳承的體現。五洲俱樂部的一位官員昨天對華商報記者說,體現陝西元素的部分主要有四塊。一個是陝西的英文字母拼寫「SHAANXI」;其次是城牆的紋路標誌,這一部分作為陝西人在隊徽中比較容易辨認;不僅如此,城牆的整體造型是展翅高飛的兩翼,兩翼下方是一隻雄鷹,意味著騰飛的陝西足球夢。
  • 蘇陝協作——醫學科普陝西白水行
    6月12日,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屆災害醫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白水縣蘇陝協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白水縣衛健局承辦的「2020年蘇陝協作——醫學科普陝西白水行」公益活動在白水縣醫院正式啟動。
  • 陝建集團和陝西億傑控股集團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落戶阿拉善 促進...
    10月27日,陝建集團與內蒙古阿拉善盟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阿拉善舉行。陝建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張義光,陝西省國資委黨委副書記鬱偉,阿拉善盟委副書記、盟長趙文亮,陝建董事、陝建投資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李衛軍,陝西億傑控股集團董事長陳高志出席。
  • 陝建集團「整體上市」衝刺世界500強
    12月28日,在陝西建工集團成立70周年暨上市表彰大會上,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豪邁地說。今年是陝西建工集團(以下簡稱陝建集團)成立70周年。70年前,陝建集團的前身——萬餘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築工程兵響應國家號召,脫下戎裝換上工裝,背起行囊再出徵,積極投身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新中國建設大熱潮。
  • 陝建集團成立70周年徽章發布
    本報訊(記者 馮紅林 張永寧)4月2日,陝建集團舉行企業文化建設項目啟動暨成立70周年徽章發布儀式。陝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總經理張文琪,中大諮詢集團總裁朱益宏共同按下企業文化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的水晶球。會議還安排部署了該集團成立70周年下一步的慶祝活動。
  • 「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丨吳樹民:引路的伯樂 攀登的階梯...
    新中國成立初期,陝西人民出版社在三秦大地成立,七十年風雨徵程,七十年碩果纍纍。幾代出版人為了陝西的出版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幾代出版人為了神聖的出版事業兢兢業業努力付出,推出一批又一批的精品佳作。在陝西人民出版社成立70周年來臨之際,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文化藝術報》全媒體舉辦「我與陝西人民出版社這70年」有獎徵稿活動。
  • 70年精彩,凝結著每個人的奮鬥記憶
    聚焦陝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 70年精彩,凝結著每個人的奮鬥記憶 ——陝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現場速記 恢復窄屏
  • 陝西建工裝飾集團有限公司召開2019年工作會議 - 三秦企業文化網
    2019年2月23日,陝西建工集團裝飾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工作會議在西鹹新區交大創新港項目基地召開。裝飾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公司全體員工,以及海西亞裝飾有限責任公司、鼎盛裝飾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負責人共計9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陝西方言翻成英語怎麼說 陝英翻譯風靡網絡
    陝西人是如何翻譯這些英語的 來源:新浪微博    華商網訊(實習記者 張琰)學過外語的人對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翻譯再熟悉不過,然而方言翻譯的英語卻並不多見近日一則《陝西話是如何翻譯這些英語》的帖子在網上熱傳,通俗、幽默,被陝西網友熱贊「美包包」。   這則簡短的陝西話與對英語的翻譯列出了30個日常英語短語,以及普通詞彙,然而當用陝西話翻譯後,卻變得非常富有幽默效果。
  • 陝文投原創航空工業題材劇《中國製造》開拍
    8月9日上午,陝文投集團原創大型航空工業題材電視劇《中國製造》在漢中中航工業陝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行開機儀式。該劇由工信部、陝西省委宣傳部聯合指導,陝文投集團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尚世影業等聯合出品,將於2021年播出,展現新中國航空工業70年光輝發展歷程,獻禮建黨100周年。「《中國製造》是我國首部解讀中國製造文化密碼,弘揚航空報國精神的電視劇。
  • 陝西建工秦漢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揭牌 為秦漢新城追趕超越注入「陝建...
    陝西建工秦漢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揭牌 為秦漢新城追趕超越注入「陝建力量」
  • 關於陝西的麵食,你有什麼想說的?老陝念念不忘的家鄉味
    雖然國內流行吃麵的地方比較多,但作為一個標準的老陝,我還是覺得陝西的麵食最好吃,花樣也最多。麵食基本都集中在北方地區,種類花樣也比較多,不過每個地方又有每個地方的區別,當然可能因為我是陝西人的關係,從小就好這口面,所以這麼大了一直對家鄉的這個味道念念不忘。
  • 「陝水務·尋找節水達人」獲獎名單揭曉! 謝鳳蓮等十人獲 「節水...
    西部網訊(記者 李卓然 賀桐)涓滴之水,潤澤三秦,節水護水,你我同行。12月12日晚,由陝西省水利廳、共青團陝西省委員會主辦,陝西水務集團、西部網承辦的 「陝水務·尋找節水達人」節水主題活動頒獎儀式在西安理工大學曲江校區舉行。
  • 陳超英調研國機集團、中航工業和東方電氣集團
    2019年3月21日、22日,中央紀委常委、國家監委委員,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資委紀檢監察組組長,國資委黨委委員陳超英率隊赴四川德陽、成都,調研國機集團所屬國機重裝、中航工業成飛公司和東方電氣集團落實「兩個責任」和創新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