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往事(編者篇)
上世紀70年代陝西人民出版社同事的合影
左起趙彥平、作者父親陳策賢、章彬、張如蘭
文/陳超英
屈指算來,離開家鄉,告別陝人社,已經二十七載。星換鬥移,暑去冬來。在廣州,我似乎已經適應了這裡的一切,而與故土漸行漸遠。不料,冬季的一個早上,我剛打開手機微信,卻被孔明的一則約稿函攪動了內心的波瀾,記憶的閘門隨之打開,淡忘的往事竟一幕幕浮現眼前,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個我生於斯、長於斯、兩代人服務於斯的地方——陝西人民出版社。
一、兒時的美好記憶
從懂事起,我就愛上了陝西人民出版社這個有著濃鬱文化氣息的地方。那時我家就住在與出版社一牆之隔的出版社家屬院。當時坐落在北大街的出版社大院,滿足了我對文化單位所有的想像:一座歐式的三層小樓,環繞著高大的法國梧桐;春天食堂兩旁的紫丁香散發著芳香,紙庫後面的海棠花靜靜地綻放;秋天三排平房間隔的蘋果樹果子掛滿枝頭;用冬青圍起的小花園,月季花、玫瑰花、雞冠花、指甲花、石榴花爭相鬥妍。在明麗靜謐的環境中,辦公室裡一群斯斯文文的人在堆滿書稿的桌前聚精會神地伏案工作……想著都美。(隨著陝西出版業的發展,現在除了那棟破舊的小樓作為歷史見證外,其他已被拔地而起的大廈所替代。是後話。)
小學時,出版社之前出版印刷的《紅巖》《王若飛在獄中》等書停止發行,被大量堆積在球場和食堂,卻也為我們平添了很多樂趣。除了用這些書夾雞毛、糖紙,一群小孩子還用書搭成了「地道」和「堡壘」,整天爬上爬下地玩「捉迷藏」,這也算是我最早的「書海行舟」。
作者母親李巧玲女士,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未北京頤和園
那時上學除了學習「毛主席語錄」,學校基本沒有教材,更沒有作業。閒極無聊的我,被媽媽帶進了出版社的資料室。這裡,為我打開了一個知識的寶庫。為了怕讓人發現說閒話,我躲在資料室成排書架的角落,伴著落塵和油墨混合的書香,幸福地享受著知識的滋養:小人書、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各類童話、偵探小說、《兒童文學》《少年文藝》……高爾基、高玉寶、浩然、梁斌、周立波、李準、趙樹理、王願堅、杜鵬程、王汶石……凡是我能看懂的,統統「兼容並蓄」。可以說,我對文學的喜愛,得益於那時我媽「以權謀私」給我開的「小灶」。
上中學後,我也經常到李素梅阿姨管的資料室借書,但因把一本《愛甩辮子的姑娘》借給同學弄丟後,就再也無顏向李阿姨開口。至此,我與出版社的書緣戛然而止。
二、父母的摯愛職業
作者父親陳策賢先生
我的父親陳策賢,1956年從寶雞地委宣傳部調入陝西人民社做文學編輯,後長期擔任文藝部主任。我的母親李巧玲,1957年從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至陝西人民社,先在《陝西畫報》做記者,後進入美術編輯部做連環畫編輯,直到上世紀80年代,美術出版社獨立出去截止。
在那個「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時代,父母從未有過調離的念頭。他們以極大的工作熱忱,投入到他們所熱愛的出版事業中,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默默奉獻。而編輯工作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我也深受感染。父親為人純樸真誠、待人寬厚、工作勤勉,在陝西文學圈裡有著很好的人緣。無論是陝西老一輩的作家柳青、杜鵬程、王汶石、李若冰,還是後來的陳忠實、賈平凹、京夫、鄒志安等等,都和他有著深厚的交往和友誼。著名作家杜鵬程一直親切地稱他為「一字師」,而柳青在生命垂危之際,還讓女兒把父親叫到他的病床前,交代未竟之事。讓我最為感動的是,大概在1986年陝西作協召開的一次大會上,父親被授予為陝西文學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伯樂獎」。當時我陪父親參加了這次會議,從全場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和他手捧鮮花、熱淚盈眶的表情中,我對父親產生了深深的敬意,也對他所鍾情的編輯事業有了新的理解。
作者母親李巧玲女士,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初秦兵馬俑展廳前
對於母親,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她歷史清白——別人的工作簡歷通常會出現五行六行以至更多,而她卻只有一行「陝西人民出版社」(直到美術社獨立出去後才又添一行)。編輯,是母親這一生唯一從事的職業。她正直善良、性格開朗、樂於助人,在群眾中有著很高聲譽。在工作上,她更是勤懇敬業,在我的印象中,她除了忙還是忙。當然,她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當時陝西的著名畫家劉文西、茹桂、王西京等都為母親所編的連環畫畫過插圖,中國最著名的連環畫畫家賀友直也與她有過合作。她改編自《三國演義》《水滸》的連環畫,出版後在市場上深受歡迎;她編輯的《帶響的弓箭》發行量達到260多萬,長期保持著陝西人美社本版書的記錄。
上世紀70年代未作者父親陳策賢先生陪同圖書作者遊覽碑林的照片
父母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把我從小放在外婆家,直到上小學才回來;妹妹則寄住在院子門口的武奶奶家,直到考上大學才離開。在他們離退休之前,我們家一直在社裡的飯堂吃飯,家中基本不開夥。離退休後,他們才算過上了正常居家過日子的生活。
三、被動的人生轉折
中學畢業後,下鄉插隊,高考上學。畢業後被分配至共青團陝西省委,在組織部工作若干年。那時,團省委工作氛圍很好,大家的上進心很強,我處在工作一線,下基層調研、蹲點,搞團組織整頓、建設,一年到頭都在奔波,忙並快樂著。原以為我會走上一條從政的道路,誰知在1985年命運卻發生了轉折。
改革開放後,我國出版業迎來了春天。在陝西人民出版社做編輯的父母,揚眉吐氣,活力煥發,找回了職業的神聖感,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編輯工作中,出差、組稿、編書,常常熬夜加班,看到他們每編出一本好書的喜悅,我打心底替他們高興。
上世紀八十年代,沐浴改革開放春風,奮發向上、獻身「四化」成為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寫照,青年讀物也應運而生,深受廣大青年歡迎。由於市場看好,陝西人民出版社抓住時機,宣布成立青年讀物編輯部。
1990年春遊時,與青年部同事的合影
前排左起雷波、蔣麗;後排左起何大凡、陳四長、孔明、作者
在物色人選時,時任經濟理論編輯部主任的朱玉,向社領導推薦了我。理由:他看過我的高考作文,認為我文字不錯;還有我在共青團工作熟悉、了解青年情況。我父母得知後,喜出望外。在他們眼中,編輯是一個有文化內涵、受人尊敬、值得託付終身的職業。於是,反覆給我灌輸做編輯的種種好處。
一邊是已有一定基礎並會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工作單位,一邊是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內心糾結許久。最終,還是遂了父母的心願,答應調到出版社。
當我以「子弟兵」身份回歸時,看著熟悉的環境、熟悉的面孔,兜兜轉轉一大圈我又回到了人生的起點,惟有喟嘆命運的神奇。
四、難忘的歲月留痕
青年讀物編輯部,我是第二個報到的人,先於我的是李端。李端個子不高,卻絕頂聰明,口才一流。經常聽他侃新觀念、新思潮以及鍛造、架構、河床等新名詞,被他忽悠的五體投地。接著,蘭大才子孔明分配進來。我們仨一開始,先由政治理論部的領導代管,直到部主任陳四長從《當代青年》雜誌社調入後,青年部才自立門戶。之後,隨著蔣麗、雷波、何大凡的加盟,青年部兵強馬壯、臥虎藏龍,成了全社最年輕的隊伍。當李端過早地離開我們南下深圳後,青年部的六人組合,一直延續到我南下廣州。
1987年青年部春遊的照片。後排蔣麗,前排左起孔明、李端、作者、陳四長
至今,我都非常慶幸,能有緣與部裡所有的人成為同事。主任陳四長寫得一手好文章,思想開明、處事溫和,善於營造民主寬鬆氣氛,給了大家自主開發選題、組稿的空間,使年輕編輯得以迅速成長,我本人即受益於此。就拿我當時組織的一套「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叢書為例。當我將選題思路向他匯報後,立即得了他和當時分管副總編輯朱玉的肯定,並鼓勵我放手去做。有了他們的支持,底氣大增,我便單槍匹馬地闖到廣州、深圳、武漢、上海等地落實作者、拿出編輯方案。在編輯出書的過程中,只要遇到困難,他都會盡力幫助解決。這套書叢書出版後,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榮獲了教育部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和北方十五省優秀圖書獎,參與寫書的那批作者也由當年的講師,全部成為了教授、博導。
除了工作上的進步和收穫外,讓我最感念的是青年部當時那種朝氣蓬勃的工作氛圍和關係融洽、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就拿1990年編輯的《向雷鋒同志學習》來說,陳四長主任一聲令下,部門六個人立即擼起袖子,找材料的找材料,剪的剪,貼的帖,編的編,在歡快的氣氛中,僅用了短短兩三天就完成了任務,並收到了印數80幾萬的好消息,讓大家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
業餘生活,也是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的。幾乎每個春天,我們都帶著乾糧,騎著自行車,暢遊在西安周邊的山野鄉村,輕鬆愜意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滋養;早上一上班,常常會有人把從家裡帶來的特色早點、小食品拿給大家分享;中午聚在辦公室,大家或是樂此不疲地打著康樂棋,或是鬥智鬥勇地下著軍旗、象棋;下午閒暇時,大家愉快交談、分享著各種有趣的信息和事情;作者找上門,本來只是某個人的朋友,可後來聊著聊著就成了大家共同的朋友。就拿孔明來說,他才思敏捷,文章高產,交友廣泛。到編輯部找孔明的報刊編輯、作者、朋友居多。每次他們的到來,都會給編輯部帶來歡聲笑語和不乏八卦的談論話題。
至於同事之間的關係,就更如同兄弟姐妹一般。在我眼中,陳四長像似兄長,敦厚寬容,對下屬從無重話;孔明、雷波,像似兄弟,敏學好思,處事得體紳士;大凡、蔣麗勝似姐妹,善良大度,待人巴心巴肺。
2007年與孔明和妹妹拍攝於賈平凹文學館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意指女人多了,容易產生矛盾,滋生是非,鬧得不可開交。而我和大凡、蔣麗之間卻從未紅過臉,更多的則是無話不談,毫無芥蒂。我記得當時分管我們的副總編輯朱玉曾當我面說,「像你們部門三個女人處得這麼好的真不多見。」我把此話理解為是對我們人品、修養的肯定和褒獎。他說的不錯,我們三個人不僅當時關係很好,即使分別多年,彼此的掛念還有增無減,友誼的小船仍風正帆懸。
我在陝人社青年編輯部工作的八年,是我編輯生涯的第一個驛站,也是我從青澀走向成熟的過渡。在這裡刻下的歲月痕跡,成為了我日後在出版業繼續打拼的動力。雖然我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廣東出版,但我永遠感激陝西人民出版社——這個我「夢」開始的地方。
作者陳超英近照
陳超英,1957年生人,中共黨員,編審。1985年由共青團陝西省委組織部調入陝西人民出版社青年編輯部,1993年調入廣東省新聞出版局《書報刋》編輯部,1995年調任廣東人民出版社青年讀物編輯室主任,2004年調任廣東省出版集團出版資源部副總監。現受聘於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出版處,任專職審讀員。
2021年元月中旬,陝西人民出版社將迎來70年的歷史時刻。即日起,陝西人民出版社聯合《陽光報》、陽光網、《陽光報》新媒體,面向全國有獎徵集與該社70年歷史有關的優秀文章、圖片、短視頻,歡迎全國的作者和讀者踴躍來稿。徵文分為三大類,文字類、圖片類、視頻類,其中文字類設置了三個欄目,分別是:書海鉤沉(作者篇)、編輯部往事(編者篇)、讀書識「人」(讀者篇)。歡迎廣大作者、編者、讀者朋友踴躍投稿。
★投稿地址是1768825103@qq.com,來稿務必寫明作者姓名、地址、聯繫電話,以便編輯稿件時聯繫。
★徵稿時間截止到2021年1月1日結束。2021年元月中旬公布獲獎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