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兒尖上尖嘚,為啥每次聽這首歌,總會想起1937年鬼子就進中原?
相聲講究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可以說這四門功課,都被郭德綱玩得出神入化信手拈來。不過近些年郭德綱很少再唱了。
郭德綱曾在一次訪談節目裡說過「一般徒弟唱得好的他基本就不唱了,因為徒弟終歸是徒弟,徒弟唱得好的老郭再唱徒弟就沒飯吃了」。
郭德綱會的民間小調很多,郭德綱也是真的疼徒弟,把他這些壓箱底的歌,分別教給了他的徒弟們,德雲社男團一人一首專用主打歌,嶽雲鵬的《送情郎》,陶陽的《照花臺》,張雲雷的《探清水河》,而這些徒弟們也沒讓師傅失望,將這些歌曲都唱出了自己的味道。
以上這首歌我最喜歡張雲雷的《探清水河》,其實張雲雷是有童子功的,從小就跟著郭德綱學藝,那時候的張雲雷頭上總是留著一個小辮兒,因此大家都給他起了一個愛稱叫「辮兒」。
辮兒嗓子條件非常好,聲音又清又亮,那個時候的他,經常上臺給大家唱個小曲啥的。雖然年紀小,但是站在臺上頗有風範。
後來到了倒倉期(變聲期)不得已離開了德雲社六年。六年之後張雲雷回來了,變得特別帥!郭德綱:我到現在都沒鬧明白張雲雷是怎麼從老藝術家蛻變成小鮮肉的!
張雲雷的專屬歌曲是《探清水河》,這首歌的歌詞前一段是這樣的: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在其位這個明啊公~細聽我來言吶~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藍靛廠啊~
藍靛廠~火器營兒~有一個松老三~提起那松老三~兩口子賣大煙~一輩子無有兒~所生個女兒嬋娟吶小妞年長一十六啊~取了個乳名兒 姑娘叫大蓮~
其實我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某音上看到了張雲雷的視頻,喜歡上了他的聲音,當然還有他的顏值。我逃過了小嶽嶽沒有逃過辮兒哥哥。
這首歌以前聽老郭唱的時候,還沒太大的感覺,但被張雲雷一唱,就感覺整個畫面都變得唯美了!
這首歌最大的亮點就是,每次張雲雷在臺上唱:桃葉兒尖上尖的時候,臺下的觀眾就會跟著起鬨喊:「嘚嘚」。(更正一下,我沒去過張雲雷的現場,我聽很多人說張雲雷唱這首歌的時候,臺下沒人喊「嘚嘚",那個是嶽雲鵬
很好奇為啥觀眾會有這樣的反應?有誰能給小編科普一下嗎?還有一點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為啥每次聽這首《探清水河》時候,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總是讓人想起1937年鬼子就進了中原這首歌,感覺這兩首歌的節奏感很像!
其實《探清水河》以前就是窯曲兒,後來被老郭改了一下,旋律也變了一些,更有韻味的。這首歌最早流行於海澱區火器營村的敘事歌,講述了清末民初發生在火器營村的一個類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悲劇。
這首歌的原版是,大連死後,六哥哥這貨去清水河打算殉情,但是剛下去呦呵,還挺深就回來了,所以這個探字用得妙啊!
後來到了張雲雷這裡,張雲雷將這首歌改成了「情歌版」更偏流行音樂一些,當然相聲藝術,改是好事情,改得好更是好事情,不過張雲雷練了十來年的好柳活,卻遠不如一首流行歌曲為他帶來的聲名大!也實在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