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葉那尖上尖,柳葉兒那遮滿了天,在其位的這個明啊公,細聽我來言吶……」
這首曲子是郭德綱改編的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北京小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曲藝。從明、清流行的一些唱本, 明清時期在北京流行的時調小曲名目繁多、色彩各異,而且流傳深入到社會各層。在北京小曲中,時調小曲又佔有較大的比重,所謂時調小曲,時者時代、時興、流行,調者歌也曲也,舊時之流行歌曲。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唱腔和彈奏體系方法的失傳,北京時調小曲逐漸罕見於舞臺,以致瀕於危亡。
而郭德綱將以前被埋沒的段子重新發掘出來,在保留原意的情況下進行再創作,將很多的曲藝形式都融入到相聲中,使時調小曲更具市民的趣味性,加強了旋律的歌唱性,曲式結構更富變化,這才有了德雲社舞臺上很多精彩的唱段。其中《探清水河》經郭德綱之手後,成為一個悽美的愛情唱詞,有如梁祝一般的共赴黃泉。尤其開篇,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把《詩經》裡邊賦比興的手法調度的非常唯美,為曲調奠定了非常具備美學化追求的基調。
隨著德雲社的走紅,嶽雲鵬、張雲雷、郭麒麟等青年相聲演員經常在舞臺上為大家演唱這些代表性的小調,讓這些傳統曲目也漸漸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其中包括嶽雲鵬的《送情郎》、張雲雷的《探清水河》、《白蛇傳》和陶陽的《照花臺》等,不得不說德雲社在傳承傳統曲藝方面做得確實很好,最起碼做到讓中國傳統的古老的小曲兒火遍大江南北。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估計郭德綱經常唱的《叫小番》、《白蛇傳》、《骷髏嘆》等傳統曲藝都會火。從這個角度來說,郭德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功德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