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向朝倫 燕巧
在廣元市主城區南河岸邊,有一棟不起眼的小房子,這裡是國家水質自動監測南渡站。該站是由國家統一管理的194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監測站之一,其監測的9個指標數據每天24小時實時發送北京。
根據生態環境部前不久的通報,去年1-11月,南河9個月保持Ⅰ類水質,自6月以來,連續6個月保持Ⅰ類水質。
南河,穿越城市中心,與50萬廣元市民工作生活息息相關,3年前還是Ⅲ類水質,如何變成了如今的Ⅰ類水質?
工程治理
19條黑臭水體「全壘打」
家住廣元市利州區南河街道鄭州路的65歲市民羅銀生,如今每天都要在南河邊走幾次,「5年前,我是不喜歡在河邊走的。」為啥?「河邊有臭味,大家從10米外的街道繞道走。」
「以前這個巖壁上嘴嘴都是黑的。」在馬家溝的南河入口,羅銀生說。馬家溝本來是一條發源於南山上的小溪溝、洩洪溝,流經南河壩片區後進入南河,但隨著城市發展,南河壩建起很多房子,一些居民的生活汙水直接排入馬家溝,從而也影響了南河水質。
在廣元城區周邊,像馬家溝一樣的黑臭水體有19條。
「要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還南河一江清水,造福市民。」廣元市委書記王菲表示。廣元市委市政府把整治南河作為「重點民生工程」之一,對19條黑臭水體進行大排查大整治大轉化大提升,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起於廣元曾家山的南河,全長79公裡,流經朝天、昭化、利州3個區,最後匯入嘉陵江,如何協同作戰治汙?廣元在南河推行「2+N河長制」,明確由兩位市領導任市級河長,3個區和沿線鄉鎮、村(社區)分別設立河段長掛牌督導,細化目標責任。市領導定期召開專題會、現場督辦會,協調解決各種困難。
在治汙進程中,廣元尤其強調「精準」二字。城區完善「主管網(動脈)+支管網(毛細血管)」的汙水處理網絡,將汙水接入汙水處理廠;沿河(含支流)鄉鎮全面建設運行汙水處理設施;農村居民點全覆蓋進行汙水有效收集和處理、資源化利用,確保汙水不直排入河。
2016年以來,廣元統籌考慮城市「水、岸、路、橋、房」等要素,科學制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專項規劃,合理劃定城市內河藍線、綠線和生態紅線,著力構建「廠-網-湖」一體化全域治理體系。2017年底,列入住建部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的19條黑臭水體全面完成一階段工程治理任務,提前實現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控制在10%以內的目標。
生物治理
37種植物來幫忙
南河邊4平方公裡的狹長溼地公園,成片栽植著蘆葦、香蒲、再力花等水生植物。「不要小看這些花花草草,它們可是強大的『生物淨化器』。」廣元市住建局技術人員說。
南河溼地公園被稱為「南河之腎」,栽種了37種根系發達、吸汙淨化能力強、花期長的水生植物,這些「生物淨化器」吸收轉化汙染物,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既改善了水質,又美化了景觀。
如何讓南河保持「長治久清」?廣元建立監管長效機制,定期公布各區域斷面水質,納入地方目標考核,落實專業隊伍和設施,常態化開展水域岸線清掃保潔,水面漂浮物做到日撈日清,加大汛期垃圾打撈處置力度,確保不影響水質。
生物治理見長效,生態修復增價值,廣元在南河治汙的同時,堅持與景觀打造相結合,建設水體和土體、水體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養、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體系,構建人河互動、人景相映、人水和諧的親水景觀空間,將名人文化、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等融入河岸景觀,風景步遊道、騎遊道隨河延伸,南河變為「生態河」「文化河」。
「廣元要實現建成中國生態康養旅遊名市和中國最乾淨城市的目標,必須把治水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全力築牢嘉陵江上遊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出廣元。」廣元市市長鄒自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