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任意說個時間吧,比如5000萬年之後,它們會進化出一個全新的動物體系。我藉助這個未來世界的動物體系闡述了一些關於進化和生態的基本原理。這是基於事實基礎的推測,但並非確切的預測,僅僅是一種對於未來諸多可能性的探索。
人類滅亡之後5000 萬年的世界仍然是人類熟悉的那個世界,氣候、植被依然相似,改變的只有地形地貌。推動大陸漂移的板塊運動使得歐亞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合而為一,南美大陸則成為孤島。
動物雖然仍然分為魚綱、哺乳綱、爬行綱等等,但是卻變得大為不同了。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與人類所知的那些物種有著潛在的相似性。變化最大的是—鳥類和哺乳動物。因為它們的適應性,對環境的變化反應迅速,能夠快速產生新物種。
不過,地球上的主要棲息環境基本沒有變化,環境並不是人類消失之後動物發生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大自然具有無限的可變性才是答案。適應既定環境的動物可能有很多種形態,最終選擇哪種形態與動物的祖先有很大關係。如果有一種生物的某種特徵在短時間內稍加改變就能承擔新任務,那在進化的過程中這個特徵會比從零開始的特徵更為優先,哪怕從零開始的設計會更好。人類消失產生的生態空位為新動物出現提供了契機,而在後面的章節裡我們將會介紹這些新動物為成功利用地球上的多樣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作者通過以下章節,根據地球上的現存物種,設想未來的進化發展。
揮動時間魔杖,把當前包括人類在內的優勢物種抹去,於是,他就可以通過思維之眼,觀察現在處於劣勢的動物逐漸接管整個星球……
溫帶林地和草原
針葉林
苔原和極地
沙漠:乾旱地帶
熱帶草原
熱帶森林
島嶼和孤島大陸
我們從這些內容中選取一小部分,展示這天馬行空的想像。
食肉動物
草原上的食肉和食腐動物
雖然非洲次大陸熱帶草原上的兩類主要捕食者都是靈長類動物,但是它們已經走上了不同的進化路線,捕食不同的獵物。斑猿(Phobocebus hamungulus )用前腳指關節走路,由這一點可見,它們是熱帶森林裡樹生類人猿的後裔。斑猿現在是完全生活在地面上的食肉動物。它們埋伏在高草下,身上的條紋和鬃毛提供了良好的偽裝。當它們的主要獵物-魁羚走過時,它們就會跳到獵物的背上或脖子處,用鐮刀般的爪子在獵物咽喉處割出深深的傷口。受傷嚴重的魁羚很快就會死去,成為整個斑猿群的美味。
從已滅絕的羚羊進化而來的熱帶草原巨型食草動物以尖角魁羚和大魁羚為代表。尖角魁羚體型和角的式樣都與犀牛相似,而且扁平的口鼻也恰恰證明了它們屬於食草動物。
另一類主要捕食者是獅狒(Carnopapio spp.)。獅狒是狒狒的後裔,人類時代的草原上曾生活著大量狒狒,而在草原上的大型貓科動物滅絕後,獅狒從雜食性動物變成了肉食性動物。同時,為了提高速度,它們完全用後肢承擔體重,變成了兩足動物。它們的前肢變小,頭部前伸,尾部變得厚重以保持平衡。獅狒的形態與1億年前早已滅絕的食肉恐龍相似。
獅狒有很多種,捕食不同的獵物。就像它們的祖先狒狒一樣,獅狒也以家族為單位生活。長腿獅狒(Carnopapio longipes )體型輕巧,身高約1.8米,捕食小型動物。普通獅狒(C. vulgaris )是分布最廣的獅狒,它們的獵物是兔鹿。大獅狒(C. grandis )是獅狒屬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站立時臀高達2.3米。大獅狒是完全的食腐動物。像斑猿這樣的捕食者只吃魁羚腹部和肛門的柔軟組織和肌肉,所以,總會給食腐動物留下大量的食物。大獅狒主要吃脖頸和四肢部分的肉,其他部分留給更弱小的食腐動物。
非洲草原上最高效的食腐動物是禿獴(Pallidogale nudicollum ),一種長得像貓鼬的動物。禿獴的頭部和頸部幾乎完全沒有毛髮,這樣它們就能鑽進動物屍體內部,而不把皮毛弄髒。禿獴的犬齒巨大,能夠粉碎大部分骨頭,食用骨髓。禿獴一般十幾隻生活在一起,它們與白蟻幾乎形成了共生關係。白蟻建造的土丘狀巢穴會留出一圈距離地面一米左右的「屋簷」,為禿獴提供遮蔽,躲開正午炎熱的陽光,而禿獴帶來的骨頭和其他食物殘渣,則成為白蟻的美食,彼此互惠互利。通常只需要三天左右,捕食者和食腐動物就能把一隻魁羚變成幾片皮毛碎骨和一片腳印紛雜、汙跡斑斑的地面。最後的殘餘則會被昆蟲和微生物吃掉。
地球很可能還會繼續存在50 億年,只要地球還存在,生命就將延續。在未來漫長的時間裡生命會如何進化,現在還不得而知。
我們無法預見這次新出現的生命將會是何種形態,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新動物將會和我們現在已知的物種完全不同。基因發展的可能性是無限的,最後成型的只是無限個可能組合中的一個。
5000萬年之後,這為作者描述的全新動物王國裡的成員進化出與現今截然不同的身體結構和行為留出了充足的時間。與此同時,他的創造也沒有太過於天馬行空,而是謹慎小心,反覆斟酌。他創造出的每一種動物都能讓我們學到關於已知進化歷程的重要一課,讓我們深入了解已知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適應性、特化性、趨同進化以及輻射進化等等。
杜格爾• 狄克遜(Dougal Dixon),著名科學作家,他擁有150 餘個頭銜,大部分集中於化石、恐龍和進化領域。
《人類滅絕之後》是他的第一本書,出版於1981 年,被譽為開創了推想進化學流派。1990 年,這本書在日本被改編為兩小時的特別節目。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和美國還舉辦過關於本書的電動模型巡迴展。在該領域,他還參與過 「未來狂想曲」(The Future is Wild )電視系列節目的製作。
再看看這本書中
那些「變化莫測」的未來生物吧
基於杜格爾·狄克遜的草圖和設計,多名插畫家傾情打造,200頁充滿想像力的全彩內文。這些令你瞠目結舌的生物雖然出自想像,卻完全基於生物進化的原則。進入一個如此奇異美妙的世界,你會發現書中的動物是那麼真實,希望有機會能夠親眼看到它們……
每隔約 2600萬年,生物界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我們痴迷於破解恐龍滅絕之謎,試圖從遺蹟中窺見億萬年前的生物世界;而我們又可曾想過,人類滅絕之後的地球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推想進化學的開山之作,探秘5000萬年後的動物世界。
請點擊「閱讀原文」進店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