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的「進化論」只告訴我們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從猿到人的變化,除了直立行走,會用手,似乎還有一點細節沒有透露或者沒研究明白,那就是進化成人為什麼變得赤裸裸?
那麼,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是怎麼從毛猿進化成裸猿的呢?科學界眾說紛紜,有貪圖涼快、海洋猿、運動健將說等等,易大師是怎麼看的呢?
首先,「貪圖涼快」說有可能,因為森林猿從陰涼的森林中走出來,為了防止中暑,似乎很有必要脫掉身上的「皮襖」,而且,在學會了用火之後,就不擔心冬天會被凍壞。但是學會用火是在變成裸猿之前還是之後無從考證,沒有根據的事情那也只能是一種假設。
其次,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我們從森林猿進化到平原猿中間還有一環,那就是海洋猿。因為人類和鯨魚、海豚一樣無毛但有皮下脂肪。另外,我們人類可以在水中遊刃有餘,但是猴子和猩猩卻只能望洋興嘆。人類還有流線型的體型,這些都得到合理的解釋。可惜這種假說也無從考證。
最後,運動健將說,類人猿為了躲避來自自然界的兇險,或者為了追捕動物,必須要露出皮膚,增加汗腺,以便在狂奔之時快速降溫。但是捕食的獅子和老虎、逃命的兔子和老鼠歷經千萬年,他們還是有一身皮毛,這又怎麼解釋?
找不到原因,那我們就從結果倒推動機,毛猿脫掉一身裘皮大衣能會有什麼變化呢?
無疑變得性感了嘛!那性感對於人類文化和文明有沒有作用和影響呢?
這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人是地球上性能力和性快感最強的物種,因為直立,使男女雙方面對面時可以眉目傳情、深情接吻、生殖器緊密結合;因為用手,可以深情擁抱和撫摸;因為裸露皮膚,雙方一覽無餘,生理上就是一種刺激。想像一下,如果兩個毛茸茸的人抱在一起會是什麼感覺,估計就沒感覺了。
喜歡看《動物世界》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雌性動物從來就不會為了性而交,對於它們來說,只是為了繁殖,一旦懷孕,就會拒絕所有雄性的示愛,換句話說,雌性動物沒有「超越生育目的」的兩性關係,只有生殖,沒有性。但是人類不一樣,即使懷孕也會有對性的需求。
毛茸茸的猿只有生殖,而褪去毛的人類卻對性表現出了極大的欲望。
所以從生殖到性就是「從猿到人」的革命性成果,褪毛是其中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