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王輝
在全球電影市場,韓國是為數不多本土電影能夠成功阻擊好萊塢電影的國家之一。韓國電影每年都有眾多佳作出現,令人羨慕。2016年也不例外,像曾經火爆朋友圈的殭屍電影《釜山行》、懸疑片《哭聲》、《小姐》、政治片《檢察官外傳》以及代表韓國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爭奪的歷史戰爭片《密探》等。而在2016年年底上映的災難片《潘多拉》可以說為韓國電影做了很好的收尾。
事實上,災難片一直是韓國較有特色的類型片之一,觀眾耳熟能詳的有《海雲臺》、《漢江怪物》、《流感》和《鐵線蟲入侵》等,今年的《釜山行》和《隧道》都是不錯的災難片,而在災難的道路上,《潘多拉》無疑走得更遠。影片的靈感來自於日本福島地震核洩漏事件。韓國和日本情況較為類似,都是靠海的島國(韓國地處朝鮮半島),並且,由於國土面積較小,核能發電一直是該國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於核洩漏,韓國人是心有餘悸,於是便有了這部《潘多拉》。
核電站無疑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跳出來的將是無盡的災難。影片以虛構的韓星核電站為核心,一場地震引發核洩漏,在生死存亡關頭,韓國政府不率先疏散附近居民,反而拼命掩蓋事件真相,而總統和總理之間的博弈也針對此事展開。事件救援工作極度不順利,核電站內留有很多受難者,可救援人員卻懼怕核輻射不敢進入;反應堆需要繼續冷卻,消防人員卻接到命令不能使用海水,因為海水會腐蝕設備。災難一觸即發,總統終於在妻子的激勵下挺身而出,可卻選不出設備修復人員,因為在如此高濃度核輻射下工作乃是九死一生,讓誰去送死,都是侵犯人權。在危急時刻,被罷免的核電站站長和一群從核電站逃出去的受傷工人義無反顧地再度走進這死亡之域。
《潘多拉》是一個精彩的災難故事,故事緊湊,一波三折,情節感人,愛情、親情、兄弟情、戰友情和家國情都有所展現,並能做到並行不悖,收放自如,的確極為難得。而樸正宇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此,《潘多拉》帶著極強的政治拷問,政府的無能,官員的可恥,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民眾的恐慌和混亂無疑是更大的災難,蝴蝶翅膀的每次震動,都能掀起一場颶風。
影片展現的,還有韓國人的危機感。作為韓半島的一部分,韓國北邊臨近虎視眈眈的兄弟之邦朝鮮,東邊有屢屢入侵其國土的日本,同時又被美國壓制多年,更是在中美俄這三個世界大國的較量夾縫中生存,韓國人的危機感是深入骨髓的。正因為如此,韓國人才能把災難片拍得如此震撼真實。韓國電影屢屢改變國家政策,像《梨泰院殺人事件》、《熔爐》、《素媛》和《辯護人》等都是如此,不知道這次的《潘多拉》會不會再次上演奇蹟?
不過,如果因為《潘多拉》的上映導致韓國所有的核電站都關閉,對於目前已經多災多難的韓國來說,便是更大的打擊。無論如何,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藝術不能超越現實,而現實也不完全是藝術,如果讓憤怒戰勝理智,那也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責任編輯:楊凡、趙國徽]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網上投稿;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