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助理研究員蘇濤博士與合作者研究發現,晚上新世以來東亞冬季風的顯著增強導致雪松在橫斷山區消失,並首次提出季節性乾旱是導致一些物種在橫斷山地區消失的重要原因,為認識季風氣候演化對物種分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了新觀點和思路。該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第四紀研究》。
蘇濤介紹,研究地質時期物種分布對環境變化的影響,能為認識現代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提供重要的地質學證據。儘管我國橫斷山地區是世界現代物種多樣性中心之一,但目前缺少對該地區地質時期氣候變化對植物分布及其多樣性影響的研究。
「研究組通過比較不同地質時期雪松的孢粉含量發現,雲南第四紀地層中孢粉含量逐漸減少並最終消失。結合古氣候重建結果和現代種子生理學研究,研究人員推測其消失與第四紀北極冰蓋加厚導致的東亞冬季風增強有關。」蘇濤說。
雪松屬種子為頑拗性種子,秋季成熟後不經過休眠直接發芽,晚上新世以來,東亞冬季風的顯著增強導致了雲南冬季的乾旱化,從而阻礙了雪松幼苗種群的建立,雪松逐漸在雲南消失。
同時,科研人員通過比較現在雪松分布區和雲南降雨量特徵,發現雲南冬季降雨量明顯低於雪松現在分布區的冬季降雨量,支持了此前的推論。
雪松屬共有4個現生種—雪松、大西洋雪松、短葉雪松和黎巴嫩雪松。其中,雪松原產於喜馬拉雅山西坡,其餘種分布於地中海地區。雖然雪松是我國常見的栽培樹種,但在我國還沒有發現原生的雪松分布。 (據《中國科學報》)
本文來源:北方新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