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15時許,結束了6個小時的忙碌,脫下防護服從實驗室出來,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所病毒科研究人員楊慧萍的臉上露出了兩道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印痕。
微生物檢驗所主任技師何樹森告訴記者,自疫情發生後,全所40多人沒有休息過一天,但大家沒有一句怨言,只希望能早日戰勝疫情。
楊慧萍還清楚記得,首例疑似患者的樣本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測確認時,已是晚上7點。由於是全省的首例,為了萬無一失,在檢測中他們先是對樣本進行了23種相關病原的檢測,然後再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檢測從晚上7點一直做到第二天的早上6點才完成。
自全省首例新冠肺炎確診後,在剛開始的幾天裡,全省各地的樣本都是送到這裡進行檢測,當時人少量多,對檢驗人員是一次大考。
「做一例檢測通常需要4個小時,由於是直接面對病毒,需要穿上3層防護服,加上消毒等程序,一次至少需要6個小時。」楊慧萍告訴記者,由於防護服等醫用物資緊缺,大家都是進入實驗室後一待就是六七個小時,中間都不離開實驗室,既不喝水,也不能上廁所,更不能帶手機。最初幾天由於樣本多人少,為保證早日出檢測結果,實驗人員都是連軸轉,研究人員潘明一連幾天就睡在了實驗室邊上的儲藏室裡。研究人員劉李的愛人是成都市青羊區的疾控人員,夫妻倆同在一城,卻連見面的機會都很少。
1月31日7時許,微生物檢驗所的研究人員祁騰、張林和省疾控中心另兩位同事一道,坐動車趕赴湖北天門,馳援當地的疫情防控。
一到天門,這支隊伍就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在艱苦的條件下,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夜以繼日地工作,4人輪班在實驗室裡做檢測,在9天時間裡,完成了712份核酸檢測。
對於微生物檢驗所的研究人員來說,隨著疫情的發展,他們身上的任務也越來越多,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為更好防控疫情,縮短病人確診時間,儲備全省檢測能力,省裡陸續批准了28家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核酸檢測。為確保這些機構的檢測能夠達到標準,從內江到眉山、從綿陽到甘孜,微生物檢驗所在全所僅有40多人的情況下,派出6批45人次核查各定點醫療單位檢測能力並提出改進建議。同時,還對檢測人員進行培訓,至今已舉辦3期培訓2000餘人次。記者 石小宏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