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見了些獵豹被花豹殺死、吃掉或掛在樹上的圖片、視頻,就斷定花豹是導致獵豹自然死亡的最大兇手,實則不然,殺死獵豹數量最多的動物就是獅子,南非甚至高達31%的死亡來自獅子,其他同類獵豹(13%)隨後。本文通過南非20個圍欄保護區25年獵豹死亡數據分析,究竟誰才是獵豹自然死亡最大兇手,死亡性別、年齡有差異嗎,什麼因素導致獵豹死亡,各年齡段的獵豹存活率有什麼規律,將一 一揭曉。
獵豹年齡不同,存活率存在顯著差異,最大捕食者為獅子,同類其次
在分析獵豹生存前,我們先將獵豹年齡分為三個不同的年齡組:青少年3—12個月,亞成年12—24個月,成年>24個月。1993年至2018年間,在南非20個圍欄保護區記錄了872隻已知命運的獵豹。保護區面積從4500公頃到94000公頃不等。棲息地偏向大草原,包括奧爾巴尼灌木叢、高山硬葉灌木和乾旱的高地草原。死亡原因是通過對屍體和周圍區域的視覺評估確定,包括足跡、毛髮、糞便、附近大型捕食者的目擊,或者有時通過獸醫屍檢來確定。
研究區域分布
結果顯示青少年獵豹年均存活率最低,只有0.254,這甚至是個高估,因為一些幼崽可能在發現前就已經死亡。隨著年齡增加,獵豹生存能力日漸增強,亞成年的年存活率已經達到成年獵豹水平。3—8歲獵豹的年均存活率均為0.68,這是獵豹存活率最高的時期。8歲,這對獵豹來說是一個坎,也是獵豹由青年轉向老年的一個分界線,之後年存活率急劇下降,其中年齡最大的獵豹僅為13歲。
存活至少三個月的獵豹平均預期壽命為3.7歲。雄獵豹與雌獵豹相比,從出生到死亡的存活率較高。雌獵豹平均壽命不到4歲,而雄獵豹比雌獵豹長6.5個月。自2011年獵豹種群計劃開始啟動後,獵豹的平均預期壽命比之前明顯延長,由原先的平均38月增長至67月。
總的來說,獵豹已知的主要死因是捕食,高達49%;大部分來自獅子,佔31%和其他獵豹(13%)。其他自然形式的死亡包括年老、疾病、受傷、火災、在洪水中淹死的幼崽、喪母的未獨立幼崽和飢餓。非食肉動物造成的死亡通常是捕獵受傷的結果,但也包括被大象踩傷和被禿鷲殺死2隻小獵豹崽在內。
1993——2018年南非20個圍欄保護區獵豹死亡因素餅圖,A所有獵豹觀察結果,B已知死亡比例,以及C捕食死亡明細。
獅子追殺獵豹
母親總是艱辛偉大,雌獵豹被捕食者殺死的可能性是雄獵豹的2倍
雌獵豹被捕食者殺死的可能性是雄獵豹的2倍,但被其他同類獵豹殺死的可能性比雄獵豹小。不同年齡段的獵豹死亡率存在顯著差異。幼崽最可能死於捕食,青少年、成年隨後。亞成年與成年、青少年、幼崽相比,被捕食者殺死的可能性最小。與全球平均水平(34%)相比,生活在草地生物群落中的獵豹只有13%被捕食者殺死,且明顯少於生活在稀樹草原生物群落中的獵豹。按保護區大小或在國家和私人保護區間的比例,死亡原因無差異。
雌獵豹存活率低於雄獵豹的一個可能解釋是繁殖需求差異。雄性和雌性的存活率在3歲之前是相似的,當雌性在3.5——8歲,這個繁殖黃金期,存活率下降,之後當生育率下降時,存活率再次變得相似。懷孕、分娩和哺乳可能會使雌獵豹面臨更大被殺死的風險,特別是遇到其他大型捕食者,而且撫育幼豹,滿足能量需求同時,在空間上避開捕食者的能力可能會受影響。死亡結果顯示捕食對雌性比雄性影響更大也證實了上述推測。
母豹確實不易,獵豹一胎數量比老虎、獅子、美洲豹、花豹等大型貓科動物多,養育更加艱辛,況且獵豹身形特化,點亮速度,弱化力量,面對其他同域競爭的獅子、斑鬣狗、花豹、野狗等大型食肉動物弱勢許多,為母豹點一首生命讚歌!
儘管雄性食肉動物的繁殖成本較低,包括獵豹一夫多妻的動物,但由於保衛領地、確保與多隻雌性交往和擴散,雄性存活率預計較低。後者解釋了納米比亞和塞倫蓋蒂種群中亞成年和年輕成年雄獵豹存活率較低的原因。但在南非20個圍欄保護區中沒有這種趨勢,可能是由於人類的幹預。雄獵豹被從密度較高的保護區轉移至較低的,從而大大降低了獵豹性內競爭和擴散成本。
獅子雖然是獵豹主要殺手,但對成年獵豹生存具有積極影響,而鬣狗的存在則相反,有顯著負面影響
雖然所有獵豹的死亡至少有11%是由獅子造成的,但非常驚訝的是,獅子的存在對成年獵豹的存活居然有積極的影響。研究顯示,獵豹密度和獅子密度之間存在負相關。獵豹通常通過縮小獵物的選擇範圍,並在活動模式上進行精細的改變,以避免與獅子的時空重疊來應對日益增加的優勢捕食者。
究其原因,其一,在獅子密度較高的地區,獵豹各種避開獅子的生存策略可能會延長繁殖間隔,從而導致較低的獵豹密度。獅子的存在和成年獵豹存活呈正相關,要麼獵豹在與獅子共享的地區受益,要麼有獅子的保護區具有其他屬性(例如,豐富的獵物或良好的圍欄),這些屬性足以抵消獅子捕食造成的負面影響。
其二,獅子的存在也有可能影響獵物的行為,從而增加獵豹的捕獵成功率。如,對南非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掠食者——獵物相互作用研究發現,獵物避開潛近追擊掠食者(獅子、花豹)活動區域,而擅長長跑捕食者(獵豹、非洲野狗)活動區域不會避開。來自萬基國家公園的另一項研究發現,當獅子在附近時,有蹄類動物會使用更開闊的棲息地,而獵豹在開闊的棲息地中狩獵成功率更高。
雖然斑鬣狗只導致6隻獵豹死亡,但它們的存在對獵豹生存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斑鬣狗只影響包括所有年齡層的模型,而不影響成年模型,這表明斑鬣狗對小獵豹的影響更大。斑鬣狗是塞倫蓋蒂草原獵豹幼崽死亡的主要因素,僅次於獅子。除了直接導致死亡外,鬣狗通過偷盜獵物,獵豹避開競爭對手/捕食者造成高昂成本,斑鬣狗的存在可能導致獵豹排斥競爭,甚至減少覓食時間和捕獵頻率。繁殖雌獵豹在斑鬣狗核心使用區域附近撫養至獨立的幼崽數量比更遠的地方少,然而這種關係相對於獅子來說並不成立,進一步支持了以上觀點。
斑鬣狗的存在與獵豹存活折線圖
與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共存的地方,獵豹很容易被捕殺,尤其是小獵豹。塞倫蓋蒂,高達73.2%的未獨立小獵豹被獅子、斑鬣狗殺死,花豹排不上號;而在納米比亞,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很少,幼崽的死亡率要低得多。在獅子和斑鬣狗基本上滅絕的保護區以外地方,獵豹密度高於保護區內。然而,獵豹與其他食肉動物一起進化,並發展出應對機制,通過改變棲息地利用和活動模式,避開大型食肉動物。
總言之,獵豹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獅子與其他同類的捕殺,常見的「就數花豹殺死的獵豹數量最多」,「花豹太壞了,總是殺獵豹」等這類謠言顯然在數據面前無法站穩腳跟。下結論前還是多斟酌斟酌,思考思考,多問幾個問題:究竟正不正確?有沒有可靠的數據信息來源?樣本數量夠大嗎?結論通用嗎,適用範圍在哪?僅僅依靠幾個視頻、幾張圖片無法得出正確結論,人云亦云有時也無法保證其正確性。
資料引用
Cheetah (Acinonyx jubatus) mortality and survival in fenced reserves as part of a managed metapopulation across South 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