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霧的概念
指由於地表輻射冷卻作用使地面氣層水汽凝結而形成的霧,並不是指這種霧具有輻射性。輻射霧在北方冬季、初春和秋末等季節比較常見。主要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隨著太陽的升高,地面溫度上升,輻射霧也會立即蒸發消散。所以,早晨出現輻射霧,常預示著當天有個好天氣。民間「早晨地罩霧,儘管曬穀物」、「十霧九晴」的說法就是指輻射霧。
輻射霧的特徵
季節性和日變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後最濃,白天輻射升溫逐漸消散;
與地理環境有關:潮溼的山谷、窪地、盆地;
尺度:厚度幾十米到幾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平範圍不大,分布不均,常零星分布,在平原上也可連成一片。
輻射霧的形成條件
冷卻條件:輻射霧晴朗少雲的夜間或清晨,地面散熱迅速,使近地面氣層降溫多,有利於水汽凝結。當低空有輻射逆溫形成時,有利於近地面層大量霧滴聚積於逆溫層下而形成輻射霧。
水汽條件:近地面層水汽充沛時,氣溫稍有下降就會使水汽凝結。溼度越大、溼層越厚,就越有利於形成霧。當空氣被雨和潮溼的地面增溼以後,對形成此類霧特別有利。
層結條件:近地面氣層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時,就有利於水汽和塵埃雜質的聚集,如又有輻射冷卻作用便易於水汽凝結形成霧。當氣層不穩定時,就有利於上下層熱量的交換和水汽擴散,而不利於霧的形成。
風力條件:靜風有利於形成露、霜或淺霧,但不利於形成霧;微風(1-3米/秒)對霧的形成最有利。要形成一定強度及一定厚度的輻射霧,僅有輻射冷卻還不夠,還必須有適度的垂直混合作用相配合,以便形成較厚的冷卻層。空氣靜穩時,垂直混合太弱,不利於形成輻射霧,而風速過大(>3米/秒)及溫度層結不很穩定時,垂直混合又太強,也不利於形成輻射霧。
輻射霧的危害
輻射霧是在冬季最常見的一種霧,但對人體不具有輻射性傷害。但當大霧瀰漫時,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可能會與大氣汙染物發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從而產生新物質。如二氧化硫在大氣中被氧化後,與霧滴結合成硫酸氣溶膠,這一新物質的毒性要比原來的物質提高數倍以上。而且大霧時往往存在逆溫層,空氣無法對流,空氣中的汙染物很難擴散,所以對人體危害也很大。
輻射霧與平流霧的區別
輻射霧主要是因為夜間地面輻射冷卻,使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所致,因此霧多發生在夜最長、氣溫最低的冬季。只要滿足條件,在大部分地區均可形成。
平流霧是暖溼空氣移到較冷的陸地或水面時,因下部冷卻而形成的霧。通常發生在冬季。一般出現在海邊。
(責任編輯:陳雅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