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慣用性
行為心理學家在用手習慣的問題上也做過詳細深入的觀察,我們相信,在社會因素沒有真正向人施加它的影響力時,我們的用手習慣,也就是左右手分工的問題實際上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分化。在孩童時期的我們,因為接受社會訓練較少的緣故,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左右手,但是稍後,我們漸漸有能力自理的時候,大人就會對我們說:「你應該用右手」,「用右手拿筆」,「用右手拿刀子」,「用右手和別人握手」。我們會在很多場合不自覺地創造使用右手的空間,就像有些人抱起孩子時會習慣性地為孩子的右手騰出空間,好令他能用右手與別人揮手說再見。就這樣,社會的影響不斷地刺激我們的左右手使用分化,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強有力的條件反射。然而,要問為何我們習慣用右手,這個問題大概要追溯至原始社會。
在人類靠狩獵過活的時期,因為心臟在左的緣故,我們的祖先需要用左手舉著盾牌保護自己的心臟,而右手則負責攻擊、投擲,負責擔當複雜的工作。照這個歷史淵源來理解的話,人類為何一直慣用右手來處理事物的問題就很好解釋了。並非是在人類完全脫離了狩獵時代,文字和書稿才開始它們的作用,事實是,在盾牌和武器還沒有在人類文明中被擱置很久之前,文字和書稿就已經開始發揮它們的功用了。在整個人類文明推進的進程中,武器的鍛造、服裝的裁剪、文字的書寫,還有各種各樣的手工製品,實際上都是由人們的右手完成的。
曾有人反映,歷史上很多名聲赫赫的人物,他們都有使用左手書寫的習慣,於是有人說,很多富有智慧的人都是左撇子,他們因此就想改變自己使用右手的習慣。但是我認為,如果這種習慣的建立是在成長階段的早期,而且處理方法十分得當的話,那就不會對他們產生傷害。同樣,對於想要糾正那些抗拒社會壓力的頑固分子,堅持使用左手辦公的人,我們也需要用相同的態度去處理。
這種糾正如果是在後期的話,將會變得十分困難,而且會令孩子的心智受損。我們的表達能力,是一種在書面上將行動轉譯成語言,在肢體上將語言轉譯成為行動的能力。若是我們強制扭轉一個慣用左手的人使用右手,或者強制一個慣用右手的人去使用左手,就很可能會讓孩子的心智退化到6個月時的水平。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幹擾表達能力的過程,因為語言和用手習慣形成了長期的條件反射,肢體上的使用受限,勢必會令表達能力受挫。重新建立起他使用另一隻手的習慣,就意味著要重新用肢體去建立表達的習慣,用表達去建立用手的習慣,這樣,孩子就等於退回到了嬰幼兒時期。因此,在家長和老師在向這些孩子施加影響時,不論是在態度還是處理方法上都要明智對待。
所以,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手的使用問題不能被作為本能來看待,也不是由生理上的緣故決定的,左右手分化的使用習慣實際上是因為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建立的條件反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完全慣用左手,有些人能夠左右手混用,這都是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
註:上文節選自《行為心理學 》
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聯繫,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網站上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